30年春华秋实。《瑞安日报》以30年的坚守,记录了瑞安发展的每一个步履,无数精彩与感动。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记者再访报道过的人物,听他们讲述寻常生活故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郑超豪
从“幕后”走向“台前”做慈善
在瑞安,说起热心做慈善公益事业的人时,不能不提到瑞安崇德书院院长郑超豪。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是在慈善公益事业的路上,还在一直默默奉献着。
6月28日,在郑超豪的办公室,郑超豪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慈善公益事业历程。他坦言:是《瑞安日报》让自己从“幕后”走向“台前”,同时也感谢瑞安新闻单位的支持,扩大了影响力,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
2005年,郑超豪牵头成立陶山教育基金,该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陶山籍学生以及陶山片区师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和校长。自此,郑超豪便与慈善结缘。随后,他分别组织成立“华鑫道德基金”“诚济关爱护士基金”“陶山镇沙洲村济困敬老互助基金”等基金。截至目前,他创办的“草根基金”已有11个。这11个基金资金规模已突破6000万元,帮扶奖励对象超过4000人次。
在从事慈善活动的过程中,郑超豪发现被资助学生有“精神负担”的问题,因为家庭信息被公开,受资助的学生反而有心理压力,放下了经济包袱,却背上了精神包袱。这一现象使他再次思考起助学解困的目的。2007年,在郑超豪的牵头下,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华峰诚志助学基金。该基金不再公示学生家庭隐私,学生接受资助时会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在领到第一笔资助款的8年内,当有经济能力时,分批或一次性将助学金返还到助学基金。郑超豪对该基金寄予“诚信”“励志”的希望,实现了助学模式从“给”到“借”再到“捐”的新转变。随着基金运行16年,至今已有100多位学生陆续捐款返哺。
郑超豪告诉记者,崇德书院是“崇德公益系列事业”的重要部分,2013年,由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创立了具有公益性质的道德品行培训机构。十年来,崇德书院已举办了500多期孝德培训班,培训了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社区矫正对象等3万多人次。为了巩固拓展崇德书院的现场教学示范效果,郑超豪又陆续创建了崇德慈爱站、崇德诚善农场、崇德道德事务所、崇德慈善食堂等10个系列公益项目。其中,崇德慈爱站为环卫工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早餐,让10多个省市、200多万人次享有获得感。
郑超豪表示,十多年的慈善公益之路,尽管有困难和险阻,但更多的是赞誉和正能量的汇聚。崇德公益项目先后被评为瑞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州市干部优秀传统文化与从政道德教育基地。他本人也获得第四届浙江慈善奖、长三角首届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
如今,郑超豪身上又增加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陶山镇新乡贤联谊会会长。他表示,要团结汇聚更多乡贤的力量,投身家乡建设与慈善事业中去。
(记者 林勇)
虞海河
为了“幸福一家”的幸福生活
在瑞安乃至温州,他是位家喻户晓的“名人”,他和27个非亲非故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甘愿为孩子们提供生活和学习开支,直到18岁长大成人……他叫虞海河,是瑞安市公益项目“幸福一家”的家长,也是已与《瑞安日报》结缘17年的新闻人物。
“我第一次与《瑞安日报》结缘还是以求助者的身份。记得那是2006年11月,我想收留帮扶几名家庭困难的孩子,但因信息不对称,寻找无果后,就来到了瑞安日报社求助,受到记者的热情接待和帮助。”虞海河回忆道。
1972年6月,虞海河出生于塘下镇双桥村。他年少时家庭困难,获好心人帮助长大。2006年,事业有成的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公益回报社会。“当时,我每天问自己,想帮助谁?该怎么帮?”最终,他和妻子戴其丽、母亲郑美香商议后,把帮助对象确定为社会上的孤儿和因家庭残缺、困难而得不到照顾的孩子,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费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经过多番努力,2007年8月,在瑞安日报及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下,虞海河完成了幸福的愿望:“幸福一家”成立。8名来自高楼、湖岭等山区困难家庭的孩子成为了“幸福一家”的第一批家人。当时,这则消息刊登在《瑞安日报》头版头条,获得了瑞安全市上下的关注,大家纷纷为虞海河一家的善举点赞。
17年来,虞海河陆续将27名困境儿童接回家中共同生活,抚养至成年。“幸福一家”也成为《瑞安日报》宣传报道的常客。如今,孩子们走出困境有了新生活:考上大学、入伍当兵、成家立业……因为善举,“幸福一家”获得了浙江慈善奖,虞海河获得了瑞安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等荣誉,他的妻子戴其丽、母亲郑美香上榜“中国好人”“浙江好人”等。
近两年来,“幸福一家”没有新的孩子入住,可愁坏了虞海河。2022年12月26日,他再次找上《瑞安日报》求助。记者向我市多家相关部门及慈善机构了解到,我市现有的困境儿童都有政府“兜底”,每人每月可享受最低1239元基本生活补助,还有30支义工队伍长期提供全方位帮扶,没有符合“幸福一家”帮扶标准的孩子。
为此,虞海河虽有些许失落,但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做得很扎实,困难家庭、困难孩子越来越少了,所以‘幸福一家’萎缩了。困难老百姓脱贫致富了,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大进步,是好事。”
当得知《瑞安日报》复刊已走过三十个春秋时,虞海河感慨万分,“《瑞安日报》一路见证着‘幸福一家’的幸福生活,也一直陪伴着我走在慈善公益道路上。希望《瑞安日报》越办越好,一起走过更多年。”虞海河祝福道。
(记者 金晓锋)
杜忠良
我的“诗和远方”
寻访“诗和远方”。
端午节前夕,海上风浪8级,记者乘坐交通船颠簸3小时,终于来到北麂岛。
老杜来码头迎接。黝黑的肤色、憨厚的笑脸,素未谋面,却自带亲切感。坚守海岛33年的老杜,曾获得“浙江好人”、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部第一届“最美海事人”等多项荣誉。
在岛上蹲点采访4天,听说最紧缺的还是水。水从何而来?老杜带着我们来到山下一处潮湿的山洞。一滴一滴,水就是从岩石缝里滴下来,被收集到水井里。“用水泵抽到上面的过滤池,碰到干旱时,这里就没水了,洗澡是奢望,枯水期,我们一周才洗一次澡,三分钟完事。”
老杜是岛民,20多年前娶了一位城里姑娘。婚后,老杜和妻子杨圣华多半时间都隔着茫茫大海,也曾经历了亲情与责任难两全的艰难抉择。“我对家庭始终还是愧疚的,女儿基本上是妻子一人带大,我也很少能帮上忙。平时聚少离多,女儿对我也不怎么亲近。每次回到家,就是拼命干家务活。”
老杜的钱包里,有唯一一张全家福,这是送女儿上大学,一家三口在武汉旅游的照片。老杜说,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却只能珍藏在心里。
珍藏在他心里的,还有一座他守护的灯塔。
老杜全名叫杜忠良,18岁如愿成为一名守塔人,2005年8月至今担任第三任北麂山灯塔主任。
“乌云密布,有条渔船在捕鱼,风浪大。危难时刻,渔民看到了这盏灯光,知道是灯塔的灯光,后来驶入岛屿找到了家。”渔民的反馈,让老杜觉得自己33年的坚守是值得的。
老杜的父亲是岛上立公村的老村支书。老杜说,父亲给家里四个儿子,取名忠国、忠良、忠强、忠莲。父亲说过,灯塔照亮人心,就像人生的指明灯。
北麂山灯塔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温州海域唯一一座大型国际灯塔,灯塔灯高137.28米,射程25海里。1989年底动工,1990年12月正式发光。
“20秒3闪,代表北麂山灯塔的身份标志。AIS基站,将数字信号发送给周边船舶,避免碰撞。”老杜说,国家强大了,天上的卫星越来越多,想到卫星信号经过北麂山灯塔处理后发给周边海上船舶使用,感到非常自豪。
凌晨四五点、午饭后、晚饭后,每天这三个时刻,灯塔里总有杜忠良的身影,他的日常工作简单到一句话就能概括: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擦拭太阳能板。
但这看似平凡简单的工作被老杜做到了极致。只要一“把脉”,哪块电池有问题,马上就被发现。为灯塔蓄电的57块太阳能电池板,老杜几乎每天都会清洁检查一番,电池板后面线盒里布线整齐,纤尘不染。
他说:“我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灯亮是我的职责所在。”
33年来,北麂山灯塔保持着100%发光率。“几千双、几万双眼睛看着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老杜很严肃地说。
难以忍受灯塔工作的孤单寂寞,灯塔工们来了又走,算上老杜,目前的工作人员共4人。老杜说,那时最开心的,是能看到陌生的脸。
2014年2月,温州航标处在全国首开先河,公开招募北麂山灯塔值守志愿者,被网友称为“最浪漫的志愿者活动”,已经吸引了4000多人报名。
近十年来,来到岛上的四百多名志愿者,都被老杜的灯塔故事所感染,他们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精神文化带到了北麂岛,也将老杜的故事和“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
第161期来自辽宁的志愿者韩新雅说,杜主任在守护北麂岛的荣光。
七月的野芦苇花满天遍野,微风拂面,在阳光下宛如明信片。野萝卜花、晨曦晚霞、海浪声、“蓝眼泪”都令人心旷神怡。海岛四季呈现出不一样的美。
在老杜眼里,大海与灯塔,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记者 张剑 陈浩)
郑 远
荣誉属于过去 未来更需努力
雨淅淅沥沥下着,路上车水马龙,一名交通辅警在雨中拼命奔跑,带着一辆黑色轿车,一路逆行……时针拨回到2021年10月21日早高峰,郑远一路逆行狂奔600余米,穿过2个红绿灯路口,顺利到达市妇幼保健院,护送孕妇就医。
郑远1997年出生,是交警安阳中队辅警。两年前的经历让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瑞安日报》上,“以前都是看报纸的,没想到自己会被写在报纸上。”他腼腆地说。现在《瑞安日报》的新闻通过客户端推送到手机上,他每条都会看,及时了解周边发生的大小事。
郑远雨中逆行“跑出”生命通道的事迹,当时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央视网、学习强国、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20多家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全网阅读量破亿,点赞数超千万。面对称赞,郑远显得很谦虚。他说当时自己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尽快将孕妇送到医院”。“换作是别人,我相信也会这么做的。”他说。
像这样的事情,郑远碰到不少。今年6月15日傍晚,刚处理完一起交通事故的郑远准备去站晚高峰岗。在红绿灯前,一名家长向他求助,说他的孩子鼻腔不小心进入异物,比较危急。郑远了解情况后,马上开道送医。因送医及时,孩子得到妥善救治。6月19日,家长给郑远所在的中队送来了一面锦旗,表达感谢之情。
据郑远的同事介绍,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郑远总会提前到岗,在路口指挥交通,是“老黄牛”型的人。去年7月7日轮到郑远值班,他负责路面接处警,连轴转加天气炎热,下午的时候他感到头晕胸闷,在同事的劝说下才去了趟医院。就医回来后,他未休息,晚上继续出勤,直到21时归队。21时30分许,在岗值班的郑远突然晕倒在值班室里,随后被送往医院抢救,直到23时许才恢复意识。
郑远于2020年进入警队。2015年至2017年,他曾在部队当兵。他说,一开始并不适应部队的生活,后来跟着班长和教官进行日常训练,让他从不适应向不舍得转变。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去年,郑远当选为温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系该届最年轻的人大代表,也是温州公安辅警中唯一的人大代表。他说,温州公安系统有数万名辅警,他们为平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的建议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辅警的待遇和晋升空间,提升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出辅警队伍更大的战斗力。”
作为一名一线辅警,在日常巡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小区停车难、道路路面长期施工影响通行等都是郑远关注的问题。他说,在日常工作之余,他就这些问题开展走访调研,争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
郑远先后被评为“最美瑞安人”“最美浙警”“最美辅警”等。“无论取得多少荣誉,我都会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郑远谦虚地说。
(记者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