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丽云
1993年的7月1日,瑞安报复刊了。透过时光隧道,仿佛仓前街那间小办公室里的一抹墨香还在飘荡。
今天,《瑞安日报》步入而立之年。这30年,是瑞报关注瑞安改革实践的每一步探索,努力地身体力行,与时俱进,为发展“鼓与呼”的30年;是瑞报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转型,为每一次出发助威,为每一次探索加油,为每一次进步喝彩的30年;是瑞报自觉肩负主流媒体责任,深入基层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独立思考,忠实记录瑞城沧桑巨变历史画卷的30年;是瑞报真情关注瑞安百姓生活变迁的每一个环节,以大爱抒写责任,以真诚激浊扬清,心系民生与群众“悲与喜”的30年。
从流动作战到拥有自己的报业大楼,从周一刊到周六刊,从黑白到全彩,从单一纸媒到主报、刊物、网站、手机报等多媒体相继崛起,从瑞安日报一个主阵地到广播、电视、新媒体实现大融合……30年来,瑞安日报从弱变强,实现了一次次蜕变,与整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激荡着一腔豪迈,在罗阳大地上留下了精彩痕迹……
1956年
5月1日,瑞安县委创办《瑞安报》,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直属县委办公室。
1958年
7月10日,《瑞安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定名《瑞安日报》。
1961年
2月,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瑞安日报》因故停刊。
1993年
5月15日,《瑞安报》出试刊号。
5月20日,瑞安市委决定创办市委机关报——《瑞安报》,归口市委宣传部。
7月1日,《瑞安报》复刊。
1995年
1月1日,瑞安报改为周三报,建立印刷厂自行印刷。
2000年
12月25日,瑞安报编入国内统一刊号(CN33——0102),更名为《瑞安日报》。
2001年
1月1日,瑞安日报新报头采用孙诒让手迹集字。
3月,瑞安日报新闻大楼基建工程开工。
11月30日,《瑞安日报》刊载《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东源村再现木刻活字印刷术》,千年木活字重新被发现,轰动全国。
2002年
1月1日,瑞安日报改出对开四版大报。
5月9日,创办新华报业印务有限公司。
8月14日,瑞安日报新闻大楼落成投用,并开始彩报出刊。
2004年
1月1日,瑞安日报社正式加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12月28日,瑞安日报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
6月5日,瑞安日报与市侨联组成“天下瑞安人”采访团赴欧洲采访。
10月,温州浙报文化印务有限公司组建,瑞安日报占股30%。
2007年
8月1日,瑞安日报对组织人事、考核分配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
2008年
4月,瑞安日报社“县市报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项目获浙江省报业首批自主创新项目奖。
2010年
3月24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瑞安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促瑞安日报发展。
2011年
6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的李强同志为瑞安日报社出版的《天下瑞安人·90华诞90精英》一书作序,题为《人祥瑞 天下安》。
6月,瑞安日报承办瑞安新闻网并改版,打造温州地区第一个网络问政平台(瑞网议事厅)。
9月29日,浙报传媒A股股票于当日起在上交所恢复交易,瑞安日报有限公司跨入上市公司行列。
2012年
10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瑞安日报承办的高端政经类杂志《今日瑞安》成功出刊,每月一期。
2013年
11月,“无线瑞安”APP正式上线。
2014年
瑞安日报社被列为浙江省数字化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是唯一入选的县级媒体机构。
瑞安日报社启动以媒体融合为大方向的新一轮改革,率先探索媒体融合的做法。
7月,瑞安日报社全媒体网络问政平台荣获浙江省新闻信息技术进步一等奖。
8月28日,“瑞安淘”网站上线。
2015年
瑞安日报率先提出媒体融合与智慧政务建设互通共建理念,承办“智慧政务和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传媒》杂志刊出特辑介绍经验。
2016年
“浙报传媒瑞安电商文创园”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县市区域报经营成功案例金奖。“智慧政务”项目获第五届浙江报业创新项目一等奖。
2017年
策划实施中国非公企业党建始源馆,为瑞安日报有限公司承建的首个展陈展厅项目。
2019年
7月,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中央厨房”建成投用。
10月8日,整合瑞安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相关单位,挂牌成立瑞安市融媒体中心。瑞安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瑞安新闻APP上线。瑞安媒体融合改革经验在省委改革办微信公众号《竞跑者》刊发。
2020年
4月,中宣部《宣传工作》第23期以《浙江瑞安融媒体中心以“四全”打“四仗”》为题,介绍瑞安疫情防控宣传经验。
2021年
6月30日,成立瑞安市数据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瑞安城市大脑及数字化改革工作。
10月1日,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运营,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高品质步行街”。
10月19日,承办中国儿童文学动漫周,获得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批示肯定。
10月24日,在乐清雁荡山召开为期三天的瑞安媒体融合改革务虚会,确定改革方向及路径。
11月15日,市政府批复《瑞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
11月20日,瑞安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2年
1月7日,市融媒体中心大楼新办公区正式启用,顺利完成人员、机构、业务和机制全面融合转型。
4月18日,成立瑞安市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4月27日,成立瑞安市品牌创意工程有限公司、瑞安市数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参与创业创新、文化产业等工作。
6月28日,创E公社获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打破瑞安在此方面零的记录。
7月20日,温州宣传公众号以《破立之间看媒体融合之道》刊发瑞安市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做法和经验。
10月,30个工作室相继成立,向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2023年
2022年度获得5个浙江新闻奖,其中二等奖4个,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7月1日,瑞安新闻APP改版升级为天瑞地安“新闻+”城市超级APP。
从复刊到编入全国统一刊号
《瑞安报》仅用8年完成起步到壮大的路程
1993年7月1日,《瑞安报》正式复刊。办报之初,报社编辑部就设在仓前街老干部局一楼。当时,报社只有5名采编人员,记者1名,4名编辑分别负责要闻版、经济版、社会版和文化版。版面实行包干制,自采自编,自行组版。
当时采编人员还没有人人一台电脑,写稿改稿全是名副其实地“爬格子”,埋头苦干。大家常为策划一个好报道争论,为取一个贴切的标题苦思冥想,为一篇成功的报道雀跃欢呼。时任《瑞安报》副总编的管陶说,至今他还忘不了许多“特殊时期”——1994年17号台风登陆后的惨景,泪洒版面;为精准报道1999年“2·24空难”,多人连夜反复修改、换版,后来,那次报道作为新闻敏感性与严守宣传纪律的典型入选中国新闻论文集……除时政版面外,瑞报也逐步形成多个有特色的版面或栏目,比如副刊“玉海楼”“读者广场”“理论专刊”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当时的传播手段有限,报纸既是向全市干群开展宣传的重要工具,也是市领导获取全市各地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说,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瑞安报》,亲切称之为“早餐”。
1998年,陈思义调任《瑞安报》总编辑。他回忆道,当时报社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楼,报纸没有全国刊号,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一块抢手的地皮批准给报社建大楼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喜。1999年10月19日报社大楼通过设计会审。
2000年底,报社领导班子在谋划新年度工作时,敏锐感到每周4期16版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增加出版频次,扩大版量,改期报为日报。报社向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司作汇报后,经省局同意,率先在全省县(市)报中改称日报,由原来的每周4期16版改为每周6期48版。改名扩容,淡化了内刊身份,浓厚了党报色彩。《瑞安日报》乘势而上,快马加鞭,谋大图强。用采编质量带动报纸征订发行数量提升,用报纸发行量吸引更多广告投放量,用增加的营收改善办报条件,报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如果说改名扩容为报社的发展减少了束缚,那全国统一刊号的列入,就为《瑞安日报》的发展插上了翅膀。2000年,报人们用一连串的数字、一个个的例子,向国家新闻出版署说明作为经济发达的县级市——瑞安办报的必要性。终于,在当年的12月2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瑞安日报》列入全国统一刊号。2001年1月1日中共瑞安市委还专门召开了《瑞安日报》创刊新闻发布会。
到2001年底,《瑞安日报》发行量、年广告额、办公自动化、釆编质量等6项主要指标在全省60多家县(市)报中名列前茅。《瑞安日报》仅用8年时间完成了创刊、理顺、起飞、发展壮大的路程,成为浙江省报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加盟浙报集团到启动全面改革创新
《瑞安日报》扬鞭奋蹄再出发
2003年5月,中共中央报刊清理整顿办公室发文,要求除浙江、江苏等3省可保留县级市党报外,其他县(市)报纸则需停办,保留的县级市党报公开发行,归属地市或省级报业集团统一管理。经过慎重考量,经温州市委领导同意,《瑞安日报》加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浙报子报,经营独立。
2004年1月,《瑞安日报》正式划入浙报集团,报社进入“四个双重”(双重管理、双重性质、双重机制和双重效益)发展时期。有了浙报集团的资源,报纸新闻质量不断提升,报业体量在扩张。但当时传统媒体发展正逐渐式微,加上行政资源支持力量逐步减弱,读者市场、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办报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改革成为必然之举。
要怎么改?修修补补已无济于事,只能用彻底、系统的改革去解决。《瑞安日报》当机立断主动率先在浙报集团九家县市报搞试点,铁下决心,抓住根本,突破瓶颈,坚决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
报社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对员工进行了读者意识、危机意识、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教育,强化对版面、机构、人事、考核、分配、评先奖优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与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在人事机构改革方面,按照充实一线力量,精简行政后勤原则,推出《瑞安日报社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员工双向选择实施方案》,实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取消职务终身制,在编人员也会面临下岗,聘用人员也可竞聘上岗,有能力可以直接去当中层干部。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2002年6月出任《瑞安日报》社长的徐德友回忆,当时瑞安日报改革是当作整个浙报集团县市报转型升级试验田进行定位的,改革实现了“三个升级”:通过办报理念转变,推进受众市场本位的升级;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推进核心竞争能力的升级;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媒体产品结构的升级。
瑞安日报改革创新的探索和做法受到浙报集团领导和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荣获浙报集团年度创新大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具有里程碑的战略意义。
从挂牌成立到为全国融媒改革提供“瑞安经验”
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闯出产业发展新赛道
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时代的深刻洞察、对信息化大势和发展机遇的敏锐把握,引领媒体融合发展走上快车道。
与时俱进的瑞安媒体人马上行动起来。2019年4月,经过多轮沟通,《瑞安日报》回归地方,吹响了向数字化、移动化、平台化进军的号角,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2019年10月,瑞安日报、瑞安广电合并,瑞安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1月瑞安传媒集团组建完成。媒体融合以来,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全力建设基于“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互联网枢纽型传媒,成功打造县级融媒改革示范标杆。原创内容生产量增长4倍多,全媒体平台用户总量增长5倍多,新闻外宣协作跻身全省前列,新闻作品获奖等次和质量位列全省县级融媒第一方阵,经营收入总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融媒改革经验在全省会议作典型发言,改革力度走在全国县级融媒前列。
“体制改革”走在最前线,队伍战斗力进一步被激发。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大力推进体制融合,打通单位属性壁垒,实行“媒体+公司”运行模式,实施以工作目标为主体的组织重构,大力推行机构设置去行政化、团队运作专班化、工作室人才孵化等举措。大力推进机制融合,在机构架设方面推行“大部制+专班化”运作模式,实现采编、经营、技术“三位一体”,在考绩考核方面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绩“指挥棒”作用,拉开绩效工资分配档次。大力推进人员融合,激发队伍活力,开展中层干部竞岗、一线员工双选、落聘人员轮岗,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完善“退出”机制,同时实施即时考核激励制度,激发创作创新活力,人均稿件原创量、基础量、爆款量、短视频生产量均实现翻倍增长。
提升融媒传播力是融媒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用心服务中心工作,全心拓展传播格局,构建报、台、网、端、微、屏协同联动全媒体传播矩阵,做强客户端、抖音、微信公众号三大新媒体平台,特别是抖音指数保持在全省前三,媒体融合指数居全省前列,今年5月份更是勇夺全省县级融媒指数考核第一名。精心塑造外宣品牌,建立新闻外宣专班,出台新闻外宣激励制度,强化新闻外宣要素保障,近三年在温州市级及以上媒体录用新闻约1.3万条,实现刊发数量、报道质量、获得荣誉三大提升。
区域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是融媒改革的重要成效之一。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坚定扛起智慧城市运营商、生活服务甄选商、产业项目运维商、城市品牌服务商使命任务,营收总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非政务性收入超50%。“数智城市”服务辐射基层治理领域,依托数字化改革,承接瑞安城市大脑运营管理、大数据应用,参与数字化项目30多项,定制各类应用200余种。“产业运营”服务辐射全省,依托专业化团队,打造文旅爆款,运营管理5个产业园区总面积20万平方米,打造忠义街、国旗教育馆等品牌项目,并承接文成、泰顺等市外文旅项目活动运营,获得国家级、省级70多项荣誉。“文化创意”服务辐射政务商务市场,依托品牌化驱动,塑造文创精品,实现政务、商务市场“两条腿”走路,获2021-2022年度国际环艺创新设计金奖。
下一步,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化改革、创新实干,不断巩固提升融合改革样本效应,作出融媒新贡献,展现融媒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