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习生
积极通讯员奖品:青铜质笔筒

    每每看到“瑞安日报”字样或与此关联的信息,总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亲切。这份亲切的存在,源于与她的一段缘。

    由于对文字的好感,读高中、大学时担任了多份校刊的主编,平添了深入历练文字功夫的想法,保不准今后就以此谋生。大二暑假一开始,便只身敲开市府广场旁瑞安日报社大楼的门,战战兢兢对办公室里的老师说:“我想过来学习学习!”看到学生记者证,加上被室外大太阳炙烤后裹挟而进的一身暑气,报社老师当场表示欢迎,当日便被安排在新闻部“行走”。一回生,二回熟。有此一回,接下来连着多个寒暑假都去报社实习。即使毕业后到学校工作了,还坚持了好几个寒暑假继续去瑞安日报社“深学”。

    当时,新闻部刚开办一个名为“记者观察”的专栏,定位为对热点问题的深度调查、追踪报道,类似于当时的“焦点访谈”。领我进门的是华小波老师,他将一条群众反映的线索交给我:中西部乡镇某村在围垦造地上弄虚作假。对中西部乡村向来陌生,我别说去过,就连地名也是第一次听说。第二天,我起了大早,谨记“路在嘴上”,又是坐车,又是渡船,又是步行,一路辗转,一路问到了目的地。找到爆料的群众已过饭点。接上头后,马不停蹄地去现场核看,赴当地相关部门求证,并赶在当日的末班船发船前完成了相关采访。次日,又去请教了水利专家,两天时间里记了满满的一大本。在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着手整理素材,谋篇布局,形成初稿,反复打磨,最后从不同角度,以特约记者身份连写3篇“记者观察”,陆续刊发。见报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对核查验收工作组织了“回头看”。

    良好的开端给信心加了油。记得很快又接到了新任务:有人趁着夜色在万松西路贩卖黄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就开始蹲守在万松西路的某处角落,化身买家前往暗访。从现场情况看,卖家不只一家,沿路排开,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拎起装有黄碟的黑色袋子,悄然扔进路边的草丛一走了之。一连数天,深入“虎穴”,掌握了现场信息,随后又采访了城管、公安等部门,挑灯夜战,赶写初稿。在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认真打磨。报道刊出后,相关部门迅速联手采取整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一颗“毒瘤”被清除。

    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在外人看来很荣耀,但背后的艰辛非经历难以言说。白天外出采访,晚上赶写稿子,一稿而过还好,有的稿子辛辛苦苦起草了,却面临被“毙”或推倒重来的风险,得反反复复地修改。有时可能还得面对无法预计的意外。记得一次骑着摩托车,去大典下采访“这块石板是否为文物”回来的路上,在十字路口被一辆货运小车追尾,好在身体反应敏捷,只是“软组织挫伤”,躲过一劫。回想起来,至今仍是后背发凉。有人这么形容记者,“无论酷暑寒冬,总有一群人,走在新闻现场,在黑夜里单兵掘进,背负着向真相前进的使命”。在报社不长的亲身经历,让我真切感受记者这份职业光环背后的不易,让我深切感受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新闻力量,也为我认识、感受文字的力量照进一束新的光芒。

    除新闻报道,我也会学着去写通讯、小言论。即使后来没去报社实习,我也坚持向报社投稿。当手写稿、“花脸稿”变成铅字,自己的名字赫然刊印在报纸上,内心的成就感伴随墨香油然而生。当然也有投出去的稿子变成入海的“泥牛”。每天最先看的是《瑞安日报》,看看自己的稿子刊登了没有。最想看的是刊登出来的稿子与自己的原稿差别在哪里。遗憾的是,随着几次搬迁,发表在《瑞安日报》的文稿剪报不幸消失于茫茫世界。

    “实习生”,这是我给自己的“封号”。后来,报社给我赏了“特约记者”“通讯员”等名号。有一年还获得“积极通讯员”荣誉称号,奖品是一个厚重的青铜质笔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虽无如椽巨笔可安放,但报社老师真的用心良苦。与这个笔筒一起珍藏为美好回忆的,还有用一年稿费购买的《金庸全集》《鲁迅全集》等十来套书籍,以及十多张至今待领的稿酬领取通知单。

    报社人才济济, 群英荟萃。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可敬可佩的老师,包括编辑、记者,他们是永远你学不来、学不完的业师、经师,也是高山仰止的人师。在他们身上,我真切感受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职业素养,沐浴着“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严谨作风。记得经常以“顾名”笔名发表文章的总编陈思义老师,在一次会议上教导的“三分之一”改稿法,手法高明,艺术高超,让人受益匪浅。其核心要义就是对需大幅修改的稿子,不是一步改到位,而是分三次循序渐进地修改,每次改三分之一,既收到改头换面的功效,又照顾写稿者的情面,达到调动写稿积极性的目的。

    记得副总编管陶老师分享的“外商夸鸟屎”写法,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位记者采写报道某座城市在绿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通讯稿,导语部分另辟蹊径,从一外商刚下车就被鸟粪砸中脑袋的尬事写起。陪同考察的官员尴尬至极,而这位外商却竖起大拇指,连夸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搞得“VERY GOOD”。受赞的城市最后赢得外商的青睐,签了投资的大单。记者随后将笔触铺陈开来,详写这座城市如何抓绿化工作的措施。故事很圆满,写法很成功。这则故事,这种写法,尤其是其中的精髓,在多个文稿被我活学活用。

    本想多请出几位老师的尊名,但无论如何再罗列,都有挂一漏万之嫌。他们有心或无意的只言教导、片语点拨,都早已融化为我对文字的感悟,默化为我对文字的敬畏。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先于我们个体存在了几千年,我们只是搬运工式的短暂使用者,惟有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方可不负先人造字之功德,切不可马虎应付。文无定法,文有章法。在报社的学习,让我进一步领略文字之美、感受文字之力,进一步练习手法技法,也进一步丰盈对文字的理解,涵育个人文字成长的精神家园,丰富我储藏,滋养我精神,赐予我力量。

    报社是我步入社会后从事文字工作的第一站,是她引领我与文字结下更深的情缘。虽然后来没有如愿走上“无冕之王”的职业道路,但此后的二十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过文字工作。记得当时已在学校工作的第三个暑假,因补人手不足,经人推荐临时被借用到市府办。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加会议并整理会议纪要。想不到的是,作为机关素人,我独立整理呈报的会议纪要竟深得领导肯定,认为有可塑之基础。在深入考察半年后便正式调入市府办,开始为期十余年的综合文稿起草工作。由于在报社实习打下的基础与铺垫,让我通过一篇文稿改变人生轨迹,也让我在更短的时间熟悉新的工作,更快上手接手,高强度的压担子、墩苗子,让我很快从“新手”向“新锐”,到“骨干”的角色转变。转岗金融办工作十余年间,恰遇温州获批并如火如荼推进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对媒体而言,这正是一座新闻“富矿”。我不忘“实习生”的本色本行,第一时间为“娘家人”积极爆料、接受采访,一起参与审稿核稿,有时还为报社写稿投稿,为温州金改学而思、鼓与呼。

    同是“爬格子”,它们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不同。与新闻写作面向社会公众不同,公文写作面对的是特定对象,对文字语言有特殊的范式,要求庄重典雅、形式规范,突出政治性。有人认为,公文句式单一,比较“八股”,写起来就像戴着镣铐在跳舞,读起来很“刚硬”,不像新闻稿相对“松柔”,也不及文学作品的“婀娜”。当面对不同风格的领导,更要用心用情去把握不同的口味,做到文风自如切换。在机关,写材料难,写好材料更难,写让领导满意的材料难上加难。写材料是青春饭,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没有喷薄而出的激情,就很难有汩汩而来的文情。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谨记“实习生”的处事信条,以“认真负责”的37摄氏度恒温尊重文字、敬畏文字,不偷懒、不懈怠、不投机,坚持用手写、用笔写、用心写,不断淬炼“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的坚强毅力。但凡可以通过加班完成的文稿,作为“接生婆”的我,不管忙到深夜几许、凌晨几点,都会亲力亲为,不遗余力,绞尽脑汁,赶在第二天上班前把自认为最完美的成果呈现出来。越是临近“白头搔更短”的文思枯萎时,就暗示自己“离出成果越近”,勉励自己不向外求援、只向内求索,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再熬一下将迎来柳暗花明。或许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最能形容稿子被审通过的心境。假如某天心血来潮,欲将个人所有的文稿合编,“日耕夜耘集”将是首选的书名。别人灯红酒绿之际,则是我挑灯夜战之时。一个人工作忙与不忙的程度,有时就取决于他对工作的态度。在机关写材料,没有淡季,只有旺季。经常有人相问,“你在哪”,我的标准答案就是“不在办公室,就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把“实习生”的状态进行到底。

    曾有同行感叹,“误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于我而言,则不尽然,酸只是其中的部分。在文字的历练路上,我仅是一名“实习生”,还要继续紧握笔杆,扎根沃土,日夜耕耘,争当一名勤奋好学的“实习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直击焦点
   第00003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4版:云江潮
实习生
一名永不掉线的“小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实习生 2023-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