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报社陈增童老师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几册《瑞安日报》(合订本)赠予我。翻开那一页页似乎还飘着油墨芳香的报纸,恍如回到了灯下奋笔疾书的岁月。回首自己的一步步足迹,不得不感谢《瑞安日报》,她伴我走过工作生涯最初的6个春秋,使我炼就了一双还算敏锐的“新闻眼”,也使我的写作之路变得更加平坦。
记者从来便是我的一个梦想。以前,每当在电视屏幕上、报纸上,看到记者们扛着、背着摄影机或照相机,勇揭黑幕,心中油然产生一丝崇敬之情,未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报社记者。求学路上,我揣着这个梦,希望他日能变成现实。
与《瑞安报》的结缘,来自1998年我应聘特约记者的一桩趣事。报社特约记者虽说不是报社在编人员,但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好手。对于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在读大学生来说,如果成为其中一员,不仅意味着无上的荣光,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记得当时好多同学都报名参加,我也不例外。考试内容是将一则关于塘下汽摩配产业的材料改写成一篇新闻通讯。
那次应聘无果而终,事后冷静想想为什么没被录取,那肯定是自身有很多的不足,而心中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冲上来了。打那时起,我便格外注重文字的锤炼,摸索新闻报道撰写的各种套路,试着向报社投稿,开启了与《瑞安报》的奇妙缘分。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故乡的石桥》出现在《瑞安报》时,我好像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击中,心情处于惊喜的激荡中,久久不能平静。发了第一篇,接着便有第二篇、第三篇,一发而不可收拾。作品的频频发表,又给了自己前进的源源不绝的动力,愈发勤奋笔耕,愈发坚定了要当一名记者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幸运之神终于垂青。而后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我如愿考入瑞安日报社,怀揣憧憬、带着青涩,步入了位于马鞍山路的报社大楼,开始了别样的记者生涯。
老总看过我的创作履历,觉得这小伙子还能写一点,于是安排我到专刊部锻炼,写专题大稿。两年后又转岗到新闻部,写社会新闻。期间,报社经历了日报改版、乔迁新大楼、报社改制,小报变大报、大报变小报、小报又变大报的历程,新闻部先后改为记者部、新闻一部、时政要闻部等。
回首自己这么多年做记者的经历,自认为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2004年2月份开始,报社重组分工,我转岗为时政记者,专职撰写三农和政法的报道。这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比较得心应手。本人撰写的《农田转包困难 种粮大户遭遇无田可种》《合同迟迟未签 担心无田可耕 项宝荣忍痛贱卖收割机》引起时任市委书记钱建民的关注,当即作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重视土地抛荒现象,制定土地流转政策,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出台制止抛荒措施)。而后我又作了后续跟踪报道,相继采写了《种粮大户有田种了》《4个月前忍痛贱卖 早稻丰收项宝荣喜添收割机》《“种粮状元”喜交“丰收粮” 项宝荣领到首笔1.6万元“订单粮食”款》等报道,承包户利益有保障,农民有田可种,皆大欢喜。这组系列报道还被评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当然,一些负面新闻报道后,承受的压力也不言而喻。刚入职时,由于先前没有受过系统新闻培训,经常是手忙脚乱,把一篇新闻稿写成文学稿。更因为马虎,非常要紧的稿子竟然写错了字。期间还惹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尽管错不完全在于我,却也因我而起,让报社领导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令我感动的是领导和老师们始终以包容的态度,给予我莫大鼓励,语重心长告诉我成长路上的这些坎是少不了的,慢慢来,总会进步的。这些事令我深深地吸取了教训,懂得了凡事不能想当然,遇到问题多方求证方能稳妥。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给今后的工作累积了不少的经验。
那时候,白天冲锋陷阵在新闻第一线,晚上彻夜写稿至天明。其中的苦与累,唯有自己和同行才能深深体会。可是当文稿变成铅字在报纸上被发表,先前的郁闷转瞬间烟消云散,会感到无上的自豪,那种自我陶醉的成就感总会荡漾在心中。如同瓜熟蒂落,那种快乐的感觉可以将一切“苦”变为透心的甜。
如今,离开报社好多年了,期间也调换过多家单位、多个工作岗位,但在瑞安日报社工作的六年多时间是我受益颇多的一段时光。我青涩的青春在那里得到了滋养,人格和眼界在那里得到打磨和拓展。我现在的处事方式、写作风格等,仍然受益于当年的新闻工作经历。
我庆幸自己由于多年的历练,具有一定抓题材的能力。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平时工作忙忙碌碌,千头万绪,防汛抗台、消防工作、防疫工作、环境整治等,哪有工夫写作,但从另一个方面说,通过进村入户、走近群众,将所见所闻,以文字或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我先后撰写了《黄金坳:遗世独立的村庄》《巍巍老宅,门前走过多少人》等文章。在防御“利奇马”台风时,芳庄乡一位村党总支书记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毅然背起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就走,我将该条线索提供给新闻单位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创作了漫画,后来该幅漫画获温州新闻奖漫画奖,该村党总支书记荣获温州抗台救灾先进个人。我将近些年创作的作品结成了文集《绿了芭蕉》和画册《芳庄印记》,《瑞安日报》和瑞安电视台还对我做了专题报道,人民网、学习强国、浙江在线、中国蓝新闻等新闻媒体也相继做了报道。
当然,创作上的进步,令我喜悦感恩,也激励我继续勤奋向上。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最终都要溯源到《瑞安日报》对我的培养和帮助!假如没有瑞报这个让我展示、给我激励的平台,我的创作之路能走多远?感谢命运让我与《瑞安日报》遇见,感谢报社里那些默默奉献、甘为我等作者做“嫁衣”的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心怀感恩、永远在线,不会放弃对写作的执着和热爱,当一名勤勉好学的“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