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叶恬汝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全省共有34家综合体参评,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仅有两家,瑞安汽车关键零部件综合体(以下简称“汽车综合体”)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建设期内,汽车综合体从“输血式”提升到“造血式”发展,引领瑞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创新内生循环之路。
“输血式”提升 形成“一核多点”布局
瑞安是“车轮上的城市”,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国家火炬瑞安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产业链产品涵盖动力、车身、制动、转向、悬架、电子电器等12个大类、5000多个系列,产值近700亿元。
2018年8月,围绕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千亿产业集群目标,瑞安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展开合作,依托高校建设汽车综合体,完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生态系统;2019年2月,汽车综合体获批进入第二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
三年建设期内,汽车综合体精准“输血”,为我市带来资源、人才,形成了以创新服务大楼为核心,整合质检院、孵化器等多个创新载体的“一核多点”布局。
汽车综合体创新服务大楼位于东新科创园,大楼内运营管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校地合作处、数字化展厅、一站式服务台等功能布局完善。眼下,综合体面向瑞安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创新设计、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双创孵化、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政产学研用等多样化创新服务。三年累计促成大院名校与瑞安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32项,项目总经费达到3856.9万元。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瑞立工业智慧物联硏发中心”;浙江新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就高温尼龙改性研究项目达成合作;温州福鑫仪表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智能仪表联合研发中心……在历年标志性大院名校合作项目中,“智慧”“创新”“升级”等关键词频频出现。
“我们通过大院名校创新载体,推动、促成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以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开展智能装备开发、新产品设计、核心技术攻关。”汽车综合体相关负责人徐丽娟介绍,目前,该综合体引入浙大、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航、浙工大、温职院、同济大学、北工大、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温州大学9所大院名校在瑞安落地共建创新载体,包括技术转移中心、双创促进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浙江省高校联盟研究院等。
“造血式”发展 精准服务链上企业
近年来,汽车综合体不断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扮演好“政策专员”“企业医生”角色,通过完善服务中心、公益讲座、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检测、质量认证、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开放式专业服务平台建设。
在创新资源整合上,汽车综合体重点聚焦地方产业创新要素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内涵。同时,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与产品输出、供应链本地配套、科研仪器共用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发展。
据统计,三年建设期内,汽车综合体年均服务产业集群企业13500家次以上,每年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500家。服务内容涵盖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育、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及品牌推广等。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实际需求,综合体还为之匹配专业对口的工程师,实现一对一结对精准服务。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汇聚创新资源,为地方产业的推动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徐丽娟表示,在汽车综合体的引导与助力下,瑞安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产业层次逐步调整与提升,越来越多的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汽车电子、智能零部件产业领域转型,进入主机配套的产品与企业也不断增多。
下一步,汽车综合体计划牵头组建瑞安市科工贸金产业联合体,创新资源整合模式,跨区域、跨行业,凝聚创新、创业、创投资源合力,整合科研院所、产业实体、贸易企业、服务机构等资源,打造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构建服务地方产业的生态闭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有效对接,为瑞安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科研、人才、项目、金融等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