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瑞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越版《琵琶记》7月18日“晋京演出”
县级越剧团走进国家大剧院,记者探寻“瑞安有戏”背后秘诀
演员排练现场
瑞安市南戏传承研究中心
瑞越版《琵琶记》演出现场
瑞越版《琵琶记》乐器排练

    ■记者 林翔翔 严小章

    “等我回来,赏春华品秋月,琵琶声中,白头偕老……”

    已近24时,忠义街南戏馆依然灯火通明,瑞安越剧团的演员们按照导演要求,比划着手势、踱着步子,一遍遍打磨细节。5月下旬,瑞安越剧团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邀请函,瑞越版《琵琶记》经过6轮评审脱颖而出,将于7月18日参加夏季演出季“百戏中华——国家非遗戏曲剧种展演”。一个多月来,瑞安百余名演职人员为“进京赶考”夜以继日排练。

    作为千年古邑,瑞安戏曲有过傲人的“成绩单”。1984年,上海昆剧团《琵琶记》首演到瑞安,称“《琵琶记》回故里”;1986年,瑞安改编的大型现代越剧《海国公主》“晋京演出”;2019年,浙江省戏剧节第一次离杭在瑞举办开幕式……瑞安戏曲有过璀璨夺目,也曾陷入低迷,如今瑞越版《琵琶记》经过“层层选拔”,不日将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千呼万唤始出来,重焕瑞安戏曲魅力。为何县级越剧团能拿到进京登台“入场券”?日前,记者了解“瑞安有戏”背后的故事,一探究竟。

    故里新编

    高则诚家乡人携《琵琶记》“进京赶考”

    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曲琵琶尽诉情。

    瑞安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叙写了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传唱国内外,不同戏剧形式的演出版本多达四五十种,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39年前,上海昆剧团将新编的《琵琶记》搬上舞台,首演特地选在了瑞安,为的就是向作者高则诚致敬。39年后,高则诚的家乡人,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以越剧的形式粉墨登场,再度演绎这部传奇典范之作。

    此次“晋京演出”,瑞安越剧团扛着“这是高则诚故里新编的”这一金字招牌,满怀千年古邑重振戏曲雄风的厚重使命,压力与自豪并存。跑圆场、走台、揣摩人物、练乐,一个多月以来,百余名演职人员每天排练十几个小时,以“不疯魔不成活”的态度精益求精;邀请名家参演、专家指导,排练现场,一颦一笑一回首,醉入眼眸……

    “瑞安越剧团编排《琵琶记》是非常用心的。”瑞安越剧团团长蔡丽雅感慨地说,自去年7月在瑞首演后,时隔一年,这部大戏从县级演出,到绍兴亮相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再一路“唱到”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若没有传承弘扬国粹艺术的情怀支撑,谁还坚持呢?

    “老戏编排最忌穿新鞋走老路,老腔老调。我们的《琵琶记》古戏新编,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阐释经典,让这场南戏传奇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金铠介绍,瑞越版《琵琶记》邀请浙江省艺术创作中心编剧温润执笔改编,国家一级导演、浙江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倪东海执导,去芜存菁、删减枝蔓,压缩成8出、2小时的容量,矛盾冲突集中、节奏张弛相济,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舞美上,独具匠心地运用双层式架构,来拓展时空的纵深度——上层“戏中戏”别出心裁特设高则诚人物形象,通过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之口,为观众释疑解惑,消弭了情节不完整的负面影响。还植入南戏表演特点,融入瑞安鼓词、高腔、道情等瑞安传统文化元素,使瑞越版《琵琶记》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其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世间多少遗恨落尘埃,教人欲追难回空哀叹”,忠义街南戏馆里,在绝望的呼声中,琵琶弦断。破镜难圆,审美价值重构后,结局是否似原版“一夫二妻同守服”迎来“大团圆”?瑞越版《琵琶记》将带着这一开放式结局,交由全国观众感受评说。

    薪火相传

    千年古邑演绎“瑞安有戏”

    瑞越版《琵琶记》“晋京演出”的消息一到瑞安,便不胫而走,一时间,群众奔走相告,翘首以待。7月10日、11日晚,该戏在瑞安市政会议中心大会堂举行两场汇报演出的消息发布后,400张“国家大剧院同款”演出票一抢而空。扎实的群众基础背后,是千年古邑深厚的戏曲文化土壤的滋润和濡养。

    瑞安是“百戏之祖”发源地温州的县属,有着不少戏曲“瑰宝”:是“南戏之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故里,拥有瑞安高腔这一南戏“活化石”。近年来,瑞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不断挖掘文化基因,对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守正创新,并先后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瑞安有戏”享誉四方。

    瑞越版《琵琶记》出炉是瑞安不断推进戏曲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走进位于瑞安广场的瑞安市南戏传承研究中心,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古色古香,舞台背景上的戏曲人物尽显南戏文化韵味。“我喜欢听戏曲,这里的‘南戏文化驿站’开展了‘南曲戏韵’系列活动,每个月至少举办一场戏曲表演,有时还会邀请戏曲专家分享戏曲知识,瑞安这些年为戏曲传承发展真是做了不少啊!”市民王大爷感慨。

    “瑞安有戏”,做得多,也“花”得多。近年来,瑞安持续擦亮“高则诚故里”文化金名片,总投资约2亿元,打造“1+23+N”南戏文化总分馆模式,让瑞安戏曲有了更多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1个总馆是瑞安市南戏传承研究中心,这里常年开展戏曲类展演活动,成为南戏传承展示窗口、理论研究基地;23个分中心即乡镇(街道)南戏演艺中心,目前已建成11个,计划于2025年实现全覆盖;N指打造一批戏曲特色文化新空间,通过开展驻场演出,邀请剧团、戏曲名家巡回演出,让戏曲“圈粉”更多游客。

    “6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正与20年前提出的‘八八战略’遥相呼应,也印证了瑞安戏曲和曲艺的传承、文化发展走对了路子。”市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晓秋说。

    今年起,瑞安还将通过五年行动,不断推进南戏事业兴盛繁荣,如建设“南戏小镇”、瑞安大剧院、南戏文化广场等一批基础工程;举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高明”杯折子戏大赛等品牌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展演活动、提升南戏导赏水平、开展南戏进校园活动,让南戏传播更加“出圈”。

    “琵琶吟,珠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国家大剧院这一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琵琶一曲,将奏唱出瑞安戏曲薪火相传的希冀……

    “瑞安有戏”大事记

    ●1912年,瑞安组成高腔班,在乡村巡回演出。

    ●1958年,阮世池的《别靠天》获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优秀演出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4年,上海昆剧团《琵琶记》首演到瑞安,称“《琵琶记》回故里”。

    ●1985年,瑞安改编的大型现代越剧《海国公主》亮相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开幕式,共获奖18项,并于次年在人民剧场、广和剧场、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等。

    ●1998年,由张鹤鸣编剧的戏剧小品《一媳三婆》参加首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颁奖晚会演出。

    ●2006年,瑞安鼓词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在南戏鼻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故里举办;瑞安市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2016年,陈春兰携表演作品《杀庙》斩获全国曲艺艺术专业奖项的最高奖——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阮世池被该奖授予“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7年,凭借瑞安高腔被评为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县。

    ●2018年,在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鼓词馆,每周展演数场,并于2020年入选浙江省曲艺书场试点名单。

    ●2019年,鼓词节目《小花狗叼老鼠》《一杆秤》登上第三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

    ●2021年,凭借“温州鼓词”项目获得文旅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2022年,获评全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属温州唯一。

    ●2023年,瑞越版《琵琶记》登台国家大剧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瑞深读
   第00004版:财富榜
瑞越版《琵琶记》7月18日“晋京演出”
瑞安日报 瑞深读 00003 瑞越版《琵琶记》7月18日“晋京演出” 2023-7-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