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再廖:30余年守望农田的农业专家
陈再廖(右)参加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
陈再廖在田间研究植保

    ■记者 黄丽云

    用辛勤汗水浇灌万顷良田,让智慧双手捧出五谷丰登。今年59岁的陈再廖扎根“三农”30余年,从教师到研究所副所长、植保站站长,再到国家二级研究员,像铁塔一样坚守自己的科技兴农追求。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极深的感情。30多年来,他栉风沐雨痴心不改,坚守初心,通过多渠道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为温州全市的农业发达、农村振兴、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极为关注家乡发展,尤其在农业方面,重视林川镇的梯田保护与发展工作,为金川高山有机稻米品牌发展而奔走……

    努力求学,知识改变山沟学子命运

    在别人的口中,陈再廖是“山沟里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但他成功的背后却是从小的努力和勤奋。1975年,他就读于原林溪中学,一年后,因家庭原因,不得已辍学,回家务农。当时年仅12岁的陈再廖体形瘦小,力气也不大,在一次干农活的过程中还受伤了,不得不在家休养。这对陈再廖来说,无异于“塞翁失马”,又有了求学的机会。

    原来对于陈再廖的辍学,学校老师都非常惋惜,多次去陈再廖家中动员,希望他能复学。刚好他又受伤,需要休养,家里人就决定让他重回学校。

    1978年,瑞安中学首次面向全县招生,陈再廖就刚好赶上了这幸运的“首班车”。高中两年,陈再廖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命运特别会折腾人,1980年,首次参加高考的他,差了7分,没有考上大学,这对他来讲是人生的重大考验和抉择。接下来怎么办?就此放弃求学之路,开始找工作,还是继续努力复读?陈再廖选择了后者。

    “当时大中专的升学率大概在13%左右,难度确实不小,但我不想自己今后有遗憾,也相信自己的努力,不希望我这么多年的努力打水漂,尤其是家人也很支持。”陈再廖说。复读的一年,陈再廖更是无比努力,终于叩开了本科高校的大门。

    “当时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要查看高考结果,就得到瑞安中学门口,看张贴出来的榜单。”陈再廖回忆,在榜单中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心中的巨大压力顿时卸了下来,这可是恢复高考后林溪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当时真是个“大名人”。

    陈再廖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生计来源就是务农,家里还要供养五个孩子,家里境况一度十分艰难。这样的家庭支撑一个孩子上高中是颇为吃力的,陈再廖选择复读时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陈再廖选择的是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主要是‘求稳’,这所学校会更稳一些。”陈再廖说。

    大学生活打开了陈再廖的新天地,他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1985年,浙农大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温州农校当老师。

    “当时也曾考虑是否读研,但考虑到家中的经济压力,还是选择直接就业。”陈再廖在讲述中强调了对家人的感谢,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才让他有了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温州农校,除了教书育人,陈再廖还逐步开始了蔬菜等研究工作。1988年,他调任温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正式开启了30多年的农业研究之旅。

    破解难题,成温州植保领域学科带头人

    你可能不知道,如今行销全国的温州冬季番茄曾一度饱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摧残,一支25人的助农团队通过8年的科研推广,最终破解难题,不仅挽回了温州茄农的损失,还为全省每年增效5亿元以上。这支团队的领头人就是陈再廖。

    1999年,陈再廖调任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研究所较为适合搞研究,但如果要推广研究的成果,农业农村局的平台就更为合适。”陈再廖说。

    对于冬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研究开始于2007年冬天。当时,苍南、瑞安等地的冬季番茄,70%以上出现叶子卷曲、萎缩、发黄现象,产量急剧减少,一株番茄只结2至3档果实,远低于6至7档的正常结果率,而且番茄小而僵硬。冬季番茄是当地主要农产品,这种以前从没见过的病,让不少种植大户和当地茄农直犯愁。

    “当时得到了浙江大学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支持,很快鉴定了病毒种类和传播途径。”陈再廖介绍,这种病毒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来源于国外进口的一品红等花卉,通过烟粉虱传播。温州冬季番茄育苗期在7至8月份,正好是病毒传播高峰期,因此出现大面积病害。

    了解情况后,陈再廖着手防治方案设计、分工和技术培训,逐渐确定了组合防控技术。首先,适当推迟育苗期,在8月末统一育苗;然后在育苗区进行网纱隔离,移栽大棚后,在大棚周边也附上网纱;最后在生长期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设置黄板诱杀烟粉虱,再配合绿色农药防控。层层把关,步步防控,最终完全控制住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传播和扩散。

    这套组合技术是陈再廖和团队通过数不清的试验和研究最终归纳总结出来的,2008年下半年,取得初步成效。次年逐步在全温州推广开来,“当时在苍南、瑞安都建立了示范基地,我们邀请当地农民来观摩并进行推广。”陈再廖说,在推广过程中,有些茄农难以接受新方法,他和团队便耐心地一遍遍讲解、示范。

    经过计算,这套技术让平均每亩番茄地一年增收2000元左右。这套国内领先的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第一次实现了由温州市级农业系统单位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该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其他省、市普遍应用,因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为番茄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期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陈再廖将此项成果归功于团队合作,而在同事眼中,陈再廖是团队实实在在的主心骨,大家对他坚持一线工作且态度认真,都是非常佩服的。

    茄果类蔬菜青枯病、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植保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针对农民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不能抓住防治适期、乱用药、用错药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陈再廖长年累月,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取样、记载数据、分析预测,并通过知识讲座、培训会等多种方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病虫防治工作。

    多年来,陈再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业书籍1本,主持或技术研究等推广项目13项,成为温州市植物保护领域的学科带头人。2012年,因为对农业方面的突出贡献,陈再廖取得推广研究员职称,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成为温州市农业农村系统获评国家二级研究员的历史第一人。

    实际上,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陈再廖也曾碰到多次脱离农业岗位,走行政化道路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保持一颗为‘三农’服务的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要守得清贫,耐得寂寞。”陈再廖这样总结对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这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心系民生,关注家乡农业新发展

    黄瓜、生菜、香菜、木耳菜、西兰花……眼下,市民的餐桌上蔬菜种类繁多。而在30多年前,我市市民餐桌上的蔬菜品种还极为单一。这其中就有陈再廖的推动作用。

    “我在蔬菜研究所任职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引进新的蔬菜品种,然后研究、试验、推广。”陈再廖介绍,新蔬菜品种引进后,要研究出适合其种植的土壤,在实现高产的同时,价格要适中,还要让老百姓能接受。以香菜为例,当时温州这边基本无人食用香菜,要怎么推广呢?陈再廖就先从宾馆、酒店等餐饮店开始推广,让市民慢慢接受香菜的味道。香菜,包括生菜、西兰花等蔬菜都是这样推广开来,成为我市市民餐桌上常见蔬菜的。

    除了关心家乡市民的餐桌,陈再廖也非常关注家乡农业的发展。今年4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公布畜牧业重点县和种植业重点县名单的通知》,瑞安获得浙江省种植业重点县的“金名片”,他就很是骄傲。

    对于林川镇农业的发展,他更是不遗余力。在金川高山有机稻米大米品牌打造过程中,陈再廖积极参与,建议合作社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规律,优先使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和统防统治相融合,抓住防控关键期,协调应用生物农药,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有机稻米’的认证非常严格,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就要将生态的理念贯穿始终。”陈再廖说。

    近年来,金川致力于有机稻米的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经过多年努力,金川合作社已形成集有机生产试验研究,有机水稻基地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机稻米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出有机品牌“川和”。其生产的“泰两优217”稻米曾获“2019浙江好稻米”金奖。全国首批生态农场名单中,瑞安市金川高山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亦榜上有名。

    陈再廖同时积极为家乡农户普及最新的惠农政策,争取政策支持。近年来,林川镇高度重视梯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快打造“云端梯田·浙里稻乡”——金川高山有机稻米田园综合体,借助大规模连片种植梯田和古法种植有机水稻两个独有元素,打造“浙南高山第一米乡”超级地域IP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山区发展样板和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上的一颗明珠。

    【人物名片】

    陈再廖,中共党员,1964年1月出生于瑞安市林溪乡(现林川镇)东南村,现任职于温州市农业农村局。1985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曾在温州农校任教3年,先后任温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温州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和温州市昆虫植病学会理事长,现为浙江省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农药生产许可专家组成员,是温州市“551”人才、温州市C类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研究员,是温州市乃至浙江省农业农村方面的知名专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3版:直击焦点
   第00004版:瑞深读
陈再廖:30余年守望农田的农业专家
瑞安日报 天下瑞安人 00002 陈再廖:30余年守望农田的农业专家 2023-7-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