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中的守护人
■记者 潘敏洁 钱枫枫 陈京子 实习生 范陈瑜

    面对台风,我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闻令而动、迎险而上,在防汛防台中尽显“逆行者”的担当与无畏,最大限度保障防汛防台工作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里雨里,感谢有你!向风雨中的守护人致敬!

    高建立

    徒步“爬山”巡查,直面山体塌方

    在防御台风“杜苏芮”的工作中,林川镇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源村驻村干部高建立,时时刻刻在山上徒步巡查隐患点,数次遇到山体塌方等情况。他说:“地质灾害点多,导致危险到处都有,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义不容辞,关键时刻顶得上,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林川镇位于我市西部山区,辖区内地质灾害点、山塘水库等数量多,安全隐患风险大。据灾后统计,全镇范围内共有大大小小山体滑坡、塌方137处,道路塌方损毁15处,机耕路塌方损毁41处,还出现电线杆倒塌、树木倒塌截断路面等事故。

    在“杜苏芮”登陆之前,7月25日至28日,高建立每天冒雨徒步“爬山”巡查约5公里,带领村干部探访老弱病残等人群,转移风险防范区内群众15人次,及时上报灾情、险情信息10条,通过微信、自然灾害报送平台等发布防范灾害信息80余条,告知灾害巡查人员做好安全防护,还为镇级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7月28日18时许,高建立接到陌生电话,一位身在外地的村民致电请求救援被困村内老房子里的父母。当时,低洼地带、溪水边等不少地方已经满水高达30多厘米,高建立立即组织救援人员前往其父母家中紧急救援。经过半小时的不懈努力,成功将2名老人转移至安全场所。救援成功后,高建立还不忘向身在外地的村民报平安,让其放心。

    7月28日夜里,林川镇迎来狂风暴雨,高建立仍在山上巡查。他发现村民林克棉家房屋后山体看起来和平时有些不一样,走近查看才发现已经发生了轻微的山体塌方,危险系数极大。他赶紧敲门查看家中是否有人。“家中只有林克棉老人一人,当时他已经入睡,被吵醒有些不高兴。老人家安全意识不强,说这么点塌方没有关系,一开始还拒绝去避灾点。”高建立说,他多番劝说老人去避灾点,最终才成功将老人转移。据悉,在防御台风“杜苏芮”的工作中,林川镇共转移群众202人。

    范小梦

    狂风暴雨,她四处奔波转移村民

    “台风天风大雨大,大家住在这里太危险了,快跟着我们一起转移……”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下,曹村镇东岙村有明显风雨,东岙溪水位极速上涨50厘米,其上游还存在塌方的安全隐患。东岙村驻村干部范小梦与村干部们一起走村入户,紧盯山边、水边、危旧房等重点区域,动员东岙溪、上湾、枫树脚等区域的村民进行转移。

    “东岙溪边的村民表示,他们在溪边生活了几十年,溪水从来没有因台风漫出来过,不太愿意转移。”范小梦告诉记者,仅一个多小时的雨水已经让东岙溪水位涨得这么快这么高,台风还未登陆,暴雨持续下,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在范小梦和村干部的极力劝说下,需要转移的16户村民,12户选择转移至亲属家,另外4户老人安全转移至村文化礼堂避灾点。

    在入户过程中,有一户老人让范小梦印象尤为深刻。她回忆道,这户老人住在东岙溪边,是需要转移的对象。第一次入户时,家中的老奶奶表示90岁的老伴,在下雨前上山采笋还没回家,可能被暴雨困住了,她想要等老伴回来再一起去亲戚家。

    “后来在我们再次入户的路途上,又碰到了冒着暴雨准备独自上山寻找老伴的80多岁老奶奶。”范小梦说,老爷爷年纪大又耳背,还没有手机,再加上大暴雨,让老奶奶非常担心。她和村干部们分成两批,由熟悉山路的村干部上山寻找,她陪同焦急的老奶奶在原地等候。20多分钟后,他们终于在山上找到老爷爷,并将其一起转移至亲属家。

    风雨未歇,东岙村转移对象已全部安置完毕,但范小梦并未放松,她不断穿梭在村巷、溪流之间,反复巡查,确保村民安全。

    曾国华

    突遇山体坍塌,徒步上山救老人

    面对台风“杜苏芮”这场“大考”,高楼镇龙山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曾国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最负责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成功转移群众48名,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曾国华带领村“两委”全面摸排走访村里临水、临山、临崖、低洼区域村民住户。车山后是龙山村的自然村,是地质灾害点,共住着9位老人。7月27日一大早,曾国华带领村“两委”挨个上门劝导,将其成功转移至避灾点。但是,其中一对相依为伴的老人,曾国华两次登门劝说都无果。到了中午,始终放心不下这对老人的他,顾不上吃饭,和他的同事曾清泽、曾国标再次开车前往车山后。

    在车开往山上的路上,前面遇到了塌方。他们只能下车徒步,到塌方处,只见道路已被全部阻断。正当他们打算在道路护栏边攀爬过去时,突然一声巨响响彻耳边——第二次山体坍塌来了,此时泥沙俱下,曾国华和同事们慌得手脚不听使唤,滚下了山来。他们身上多处擦伤、擦破,曾国华的腰部至今都隐隐作痛。

    但是,一想到被困在村里的两位老人,曾国华和同事们忍着疼痛,毅然匍匐越过塌方山体,山路步行一个半小时,终于抵达老人居住地。而此刻,老人房屋门口已经出现塌方。其中一位老人今年84岁,因双目失明,走路不方便,这让转移变得十分困难。

    曾国华忍着疼痛,背着老人从山体侧方艰难往上慢慢攀爬,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山上的避灾中心。因山上条件有限,曾国华和同事们为转移的村民们煮面条、煮稀饭,同吃同住、共渡难关。

    台风“杜苏芮”期间,曾国华始终坚守在抗台第一线,24小时值守应急指挥中心。他还紧抓台风后“黄金时间”,动员组织村“两委”成员和支部党员投身人居环境重建行动,清运倒伏树木40余棵,疏通塌方道路10余处,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曾一斌

    3个多小时,转移116名群众

    曾一斌是仙降街道蒋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7月28日18时36分,曾一斌收到市水利局山洪灾害蓝色预警。正在吃饭的他,连忙放下筷子,立刻组织人员开展转移工作。4分钟后,村“两委”、党员志愿者、民兵等50余人集结完毕,大伙兵分三路开展工作,一组劝说群众转移,一组护送群众到避灾点,一组在避灾点做好人员登记、物资分发等工作。

    这时,曾一斌接收到村内两处险情通知,他立即带人去现场察看。一处险情是村内溪流水位上涨,导致溪边路面满水,他立即安排工作人员拉水闸泄水。随后,他赶赴村内的一处腾退房,该处雨水管道破裂导致附近满水,他立即安排工作人员维修雨水管道并拉来抽水泵抽水。

    接连处理完两处险情后,他马上投入人员转移工作,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自然灾害区域内的六七十户群众。当时正值晚饭时间,许多新居民正在家中吃晚饭,他们都表示要吃完晚饭、带上东西再走,不愿立即撤离。“别看现在没有风没有雨的,水利局已经发出预警了,时间不等人,这片区域是自然灾害点,房子离山这么近,万一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后果不堪设想!”曾一斌苦口婆心地向群众一一解释,“避灾点早已准备了饮用水、泡面、面包等物资,请大家放心到金山文化礼堂、蒋岙文化礼堂避灾。”

    在转移过程中,曾一斌还遇到一位老人不肯离家的棘手情况。老人由于家中舒适不肯离家,另一方面也不想麻烦子女,连连拒绝他转移的要求。曾一斌一边安抚老人并告知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另一边联系老人在本村的子女,要求他们帮忙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并将其接走。曾一斌一直在现场等候,直到老人子女将其接走。

    直到22时05分,蒋岙村自然灾害区域内116名群众全部转移至避灾点,未发生任何人员财产损失,未发生一起舆情。在避灾点,曾一斌还带领党员志愿者有序发放食物、饮用水、简易床铺、药品等物资共计240余份,安排村“两委”干部做好防台防汛知识宣传引导工作,仔细讲解安全避险知识,叮嘱村民不要私自返回居住点,确保村民能安心在避灾点避灾。

    余小锋

    逆风而行,转移外来务工人员

    汀田街道南潮村住着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面对台风“杜苏芮”,该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小锋逆风而行、奋勇担当,多次对下垟河堤等险情易发地段开展地毯式排查,特别是劝导住在南潮塘路和南潮西路等2处防汛隐患点的建筑工地工人、务农等外来务工人员安全转移,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7月27日暴雨肆虐,余小锋冒雨走进田间地头疏散农户。在下垟,有一位务农的龙港人,其亲属有智力障碍,又没有转移的条件。余小锋和村委委员黄美伟成功劝其转移至应急避灾场所。但在转移的途中,因雨天路滑,余小锋不慎滑倒,摔得全身泥泞,身上多处擦伤。但他不顾疼痛,仍然坚持工作,又下田规劝其他农户,返回家中或应急避灾场所。

    台风“杜苏芮”期间,在余小锋带领下,该村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共64人。对于无避灾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余小锋与村“两委”将人员临时安置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并采购储备100人份的八宝粥和方便面,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热水,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他们住得放心、吃得安心。

    “作为一名党员,我责无旁贷。”期间,余小锋始终坚守在抗台一线,确保24小时闻令而动,随时处置突发情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文明瑞安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财富榜
风雨中的守护人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3 风雨中的守护人 2023-8-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