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十载峥嵘岁月 一甲子接续奋斗
蕉坑变电所的光明记忆
位于马屿上安山山脚下的蕉坑变电所
变电所主控楼
原变电所所长嵇惠福(左)介绍主变压器性能
扫一扫,看电子版

    ■虞秋生 谢作尾

    南雁荡山山脉东部余脉西段,有一座海拨263米的上安山,山脚下有一片常年无水流淌的溪滩,当地人称其为“干坑”。谐其音,居住在此处的乡民给村庄起名焦坑村(现并入永兴村)。坐落于此、于1963年5月1日开始运行的蕉坑变电所,已经走过了60年历程。从保障瑞平平原农田水利灌溉用电开始,到满足飞云江南岸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60年来,变电所员工身居山岙,心系用户,夙兴夜寐,把光明带给千家万户。

    “目前,110千伏蕉坑变电所仍是温州电网一个重要的变电所,承担着飞云江以南马屿、曹村、碧山等地供电任务,日均供电量超110万千瓦时。”近日,国家电网温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郑俊翔向笔者介绍。

    拆掉一座判官庙

    建起一个变电所

    变电所,就是把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场所。

    飞云江南岸农村地区,电力事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仍然处在既无电源又无变电设施状态。1960年5月,位于文成境内的温州百丈漈水力发电厂一级电站水轮机开始发电,而这里只能望梅止渴。

    1960年夏秋,瑞平平原发生大旱灾,连续83天没下一滴雨,河道干涸,农田干裂,18万亩晚稻无法插种。痛定思痛,温州地区行署决定在马屿潘山村修建翻水站,以提高瑞平平原灌区抗旱能力。翻水站需要电力支撑,同时,马屿上安村附近驻扎着一支部队,国防建设也有用电需求。

    《温州市电力工业志》记载,经温州行署要求,1960年底,浙江省水电厅批准投资兴建蕉坑变电所。首供潘山翻水站、平阳坑钾氮肥厂和平阳坑合成氨厂及部队营区,预留飞云江南岸及陶山、湖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线路。坊间传闻,取名蕉坑,是因为电力事业用“焦”字似乎不大吉利,所以取了谐音字。

    工程分两块,输变电设施建设由浙江省电力安装公司负责,建筑工程由瑞安县政府主持施工。土建工程于1961年11月21日开工。由于年代较为久远,有关史料已无处查找,而当事人也因年高大多已过世。业内人士提供的当年建设参与者徐世金(1935年12月出生,乐清人),温州、瑞安供电公司多天多方查找,至今杳无音信。

    1991年从部队复员进变电所工作的蔡卓定(1967年10月出生,马屿镇马岙村人)告诉我们:“徐世金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到所里来,给我们说起当初建所的事。当年,这里有一座判官庙,建变电所需要将它拆除,当地老百姓真好,没有一句怨言。拆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过来一起干。征地不多,政策处理也比较简单,没听说有讨价还价的。”

    据悉,当时土地平整、建围墙及盖二层楼高的主控室及职工宿舍、传达室等建筑物也没费劲。麻烦的是运输主变压器。这台变压器超过40吨,上级电力部门和瑞安县政府、瑞安交通部门一起专门研究了运输方案,对沿途经过的所有桥梁事先进行检查,无法承载的桥梁、道路临时进行了加固。运到蕉坑变电所后,当地公安部门还予以重点保护。

    浙江省电力安装公司在1960年5月完成了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到温州市区牛山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后来命名为温百1001线)建设任务,蕉坑变电所与这条线路T接(指从甲方向乙方供电的线路中间接出一条线路,向第三方丙供电),电源来自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变电所一期工程安装一台7500千伏安变压器及相应的电压、电流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装置等设备。到1963年4月,所里所有设备安装到位,并一次调试成功。5月1日变电所正式运行,开始向潘山翻水站、平阳坑钾氮肥厂和随后建成的平阳坑合成氨厂以及周边乡镇、村庄送电。

    潘山翻水站、平阳坑钾氮肥厂及合成氨厂在蕉坑变电所强大电能加持下,为瑞平平原的农业抗旱保丰收和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是1967年夏秋,连续131天不下雨,瑞平平原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灾,由于潘山翻水站昼夜不停提供生命之水,瑞平平原23.5万亩农田仍获大丰收。潘山翻水站守护瑞平平原半个世纪,2014年12月,在有赵山渡水利枢纽工程替代送水的情况下,潘山翻水站才功成身退。

    平阳坑钾氮肥厂1960年建成,年产钾氮肥3000吨,1984年因负债而停产;平阳坑合成氨厂1972年3月建成生产,向瑞安县内供应农用氨水,至1984年12月因企业亏损严重停产,12年间共生产合成氨24092吨。这两个厂为瑞安粮食增产起到了阶段性重要作用。

    线路2条变18条

    人员25人到无人值守

    “电力供应与社会发展是互为作用的。社会发展催生电力需求,充足的电力供应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原蕉坑变电所所长嵇惠福说。

    嵇惠福1940年出生于马屿镇藤岙村,1979年从部队兵工厂转业到蕉坑变电所工作。他从仓库保管员干起,1983年担任所长,1998年退休,在所里工作20年间,亲历了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期,也见证了蕉坑变电所不断技改、扩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据他介绍,在原来2条线路的基础上,上世纪70年代,该所在保证瑞平平原电力灌溉需要和平阳坑两个厂农肥生产的前提下,还有6条6千伏线路,给马屿、曹村、顺泰、梅屿、荆谷、江溪、平阳坑、江浦、篁社、大南等地送去电能,保证这些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80年代初期,仙降、陶山、湖岭、高楼等镇企业发展很快,需要电力保障,该所又引出3条线路把电送过去。1988年前后,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用电需求激增。温州电业局决定对蕉坑变电所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变电容量,将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换成16000千伏安。变电所与瑞安市供电局密切协商,按照实际用电需要,优化供电方案,由原来11条线路变成18条线路,分别向湖岭、陶山、高楼、平阳坑、马屿、曹村、仙降、飞云等10个镇供电,供电范围占据瑞安的半壁江山。

    随着电力科技的进步,变电所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变电所工作人员也由建所初期的25人,到1980年降为10人,2002年降为3人。2004年开始,变电所实行了无人值班,目前由国家电网瑞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统一运行维护。

    电力人躬身逆行

    用奉献点亮万家灯火

    一条银线看似简单,变电所运行岗位也很平凡,可它维系的是电网是否安全、工农业生产能否正常开展、千万个家庭能否正常生活。电力人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60年光阴转瞬飞逝,变电所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敬业爱岗、拼搏奉献的精神早已牢牢地留在每位员工的心间。他们依靠一双锐利的眼晴,搜索发现异常;依靠一副智慧的大脑,分析判断问题,躬身逆行,春夏秋冬不懈怠,风霜雨雪有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光明使者”的深刻含义。

    1983年夏天正值用电高峰,蕉坑变电所值班人员发现10千伏穿墙套管严重发热,多处开关闸刀温度超标,110千伏压变瓷瓶出现裂痕等缺陷。所里第一时间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及时进行消缺,确保变电所安全稳定运行。1988年,温州电业局发文对该所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进行了表彰。1997年,温州电业局又在温州鹿城饭店召开表彰大会,表彰蕉坑、慈湖两个变电所安全运行4500天。

    1986年9月26日,所里在做变压器更换的前期工作,事杂头绪多,嵇惠福早餐后到马屿集镇购买配件。当时交通工具主要是小型手扶拖拉机。他在变电所门口拦拖拉机时,因拖拉机刹车不好,他被撞倒,并在站起来的过程中,右手被拖拉机三角带卷压,当场断指3根。嵇惠福的三女儿嵇瑞珍现在是国家电网温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飞云运维班运维工,她说:“老爸在马屿区医院(现瑞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住了几天,未等痊愈就回到变电所,因忙于工作,留下了残疾。”

    1994年8月,第17号台风袭击浙南大地,瑞安城乡遭受重创。蕉坑变电所内外一片狼藉,不仅所里断电,而且向外输送电力的18条线路也全部跳闸。灾情就是命令。所里8名员工第一时间全部回所参加抗台救灾。1992年到变电所工作的运维工陈国荣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蔡卓定和我的家都住在马屿镇街道那边,为尽快赶到所里,我与蔡卓定一路趟着漫过大腿的洪水前行,在永丰村地段,洪水到了腰际,我们只想着往所里赶,差一点被洪水冲走,事后想起来都后怕。为及时向灾区送去电力,全所人员饿了啃包方便面,累了和衣靠墙打个盹,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变电所所有线路恢复运行。”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英雄楷模。时代英雄楷模不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电力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托起万家灯火,也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楷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瑞深读
   第00003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4版:玉海楼
蕉坑变电所的光明记忆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蕉坑变电所的光明记忆 2023-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