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芳
曾经,钟爱物理专业的她,大学却通过调剂,进入化学系学习;曾经,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的她,通过考研,临时改变志愿,却结缘基因工程。她就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江野。
据了解,与陈江野同一批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出国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国外继续工作和学习,只有三人选择回国,陈江野便是其中一个。
回国工作后,她主要从事形态发生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的机理研究,包括白念珠菌形态发生相关基因和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白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理等研究。她的研究项目,199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这是陈江野最早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之一,对她的科研工作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努力研究终有回报。陈江野于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她被破格聘任为研究员(教授),成为当年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同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直接具备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格。1996年,她通过多轮评审和答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由此树立了她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地位。
此后,陈江野又多次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资助。2007年,她成为中科院第一批被批准的二级研究员(二级教授)。在这些计划和基金的资助和支持下,她由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逐步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陈江野一直担任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和上海市科委评审专家,担任多种国际杂志的评审专家,参与科技部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多种重大项目的评审,主持和举办多次全国基因会议,担任大会主席。她曾多次受邀在国际生化大会、国际遗传学大会、国际真菌学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种种光芒的背后是她夜以继日的工作:实验研究、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撰写论文、评审项目。至今她已完成多项科研任务,研究工作获得科学界同行的认可。
陈江野的璀璨光辉并非天生,她由一个天真无知、娇气倔强的小姑娘,逐步登上科学殿堂,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女性,凭借的就是她犹如小草般顽强而有韧性的精神和不懈努力。
【人物名片】
陈江野,1962年11月出生,瑞安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8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做博士后。1995年,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回国人员等称号,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上海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获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学科带头人计划、863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种科研项目资助。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基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组长。
考大学:一心选择物理,却结缘化学
陈江野,出生于飞云周苌(现称云周)。她的名字颇有诗意,寄寓了父母对她的希冀。当时父亲取了10多个候选名字,母亲一眼相中“江野”这个名字,觉得与当时飞云江畔四野茫茫的景色相应。她本人也像江边的一棵小草、一朵野花,从小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性格坚忍而倔强。
陈江野五岁半随班入读小学,她的数学成绩很好,但语文水平相对弱许多。当她进入瑞安中学初中部学习时,受项竞老师启蒙,陈江野迷上数学,觉得数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在老师鼓励下,连一向令她发怵的语文,也喜欢上了。
进入高一时正值恢复高考。瑞安中学高中物理老师李若游是陈江野特别喜欢的老师,李老师透彻的讲解,使陈江野觉得物理是最简洁、最有趣的一门学科。那段时间,她觉得推导力学题目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以至于1978年高考填志愿时,她把所有第一志愿都填成物理专业。
然而,陈江野最终没能如愿进入自己钟爱的物理专业,而是通过调剂进入温州大学(当时的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
在温州大学,她又遇到诸多良师,尤其是谷亨杰老师,有机化学的机理经他一讲特别生动清楚,使陈江野渐渐地爱上有机化学,学习成绩脱颖而出。谷老师总为学生能考出高分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认为师范学院的学生一点也不比别人差。这大大鼓舞了陈江野,也让她清楚了自己的水平,为后来备考研究生树立了信心。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莘塍中学,一边教书,一边复习考研。
考研:临时选择生化所,而结缘基因工程
陈江野有机化学学得很好,但在填志愿时看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简称生化所)比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有机所)多招2名研究生,考试科目又一样,她临时改变主意报考生化所,不曾想从此改变人生轨迹。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事后她才知道上海生化所名气比有机所更响,来报考的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生。
事实证明,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83年,陈江野先后通过笔试和面试顺利进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师从李载平教授(1995年成为院士)和敖世州教授,开展基因工程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上海生化所是国内外生物界知名院所,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首次实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而闻名国内外。陈江野有幸通过考核,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经过5年时间努力,她于198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生化所最早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之一,也成为瑞安中学的第一位女博士。
博士毕业后,陈江野留所工作,并在上海安了家。不久,有个到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微生物与分子遗传系做博士后研究学习的机会,此时她家刚安定,儿子才满周岁。但她争取到这次机会,就此开启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和致病相关的机理研究。
命运似乎一路垂青陈江野,但求学路途的顺遂背后是她自幼便扎根的坚韧脾性,认定了目标就希望能做到最好。倘若没有这股韧性,已成为中学教师的她恐怕会扯不开生活的牵绊而放弃考研。倘若没有这股韧性,她又怎能二度逃逸生活已定的轨道,告别丈夫和刚出生的儿子远赴异国求学。
回国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