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或组织一次爱心活动不难,难的是将一份爱延续十年,做成一份事业。9月11日,本报第2版刊发了《延续十年爱心,塘下孝德学堂有了“接班人”》一文,塘下镇八水村举行第三届谢师会暨塘下孝德学堂十周年庆祝活动,现场,志愿者孙丽云接过爱的“接力棒”,成为孝德学堂第二任校长,这个意味着张国华老人的爱心“接力棒”顺利传递下去了。
今年87岁的退休教师张国华从教38年,退休后仍身体力行,从2011年开始,他肩背警醒包,手拎环保袋,身带照相机,拍摄上万张照片,绘制上百幅宣传画,坚持义务宣传环保常识;2012年,在无学校、无教师、无经费的情况下,他自掏腰包创办了塘下孝德学堂,每期招生均爆满。十年来,孝德学堂每年寒暑假坚持公益授课,如今有志愿教师100多人,5000多人次在这里接受了慈孝文化的熏陶,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慈孝教育基地。
凡人善行最动人心。初见张老是在2012年,76岁的他在做环保公益宣传,我们为他的热心和坚持感动,称其为“环保卫士”。今年年初看到他获评2022年度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的新闻图片,他看起来老了不少,但慈爱温暖的笑容依旧熟悉,不得不感慨:时光能改变容颜,但无法改变人的乐观向善的心态。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老年人活跃在公益活动一线,继续发挥余热,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诸葛银火老人因为经常看到上山锻炼的市民口渴了直接喝山水觉得不卫生而萌生出为大家烧制免费茶水的想法,从1999年开始,他坚持10多年每天上山义务烧茯茶,他用一汪水浸润了万松山,用一壶水温暖了瑞安城。
离休教师李永琳省吃俭用,从1993年起,资助贫困学生,帮助13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求学梦。他还带动家庭几代人坚持做慈善,把涓涓爱心汇成溪流,把热心慈善当成家族传统,成为家族的“家风”,并在家族中一代代传承。
……
这些老人的慈善之心,令人感慨。年过花甲的长者,本该颐养天年、享受生活,他们却人老心不老,勤恳奉献,继续发光发热。他们的热心和善心感动了周围人,也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在一些表彰大会上时常可见长者的身影。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是老年人保持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参与公益活动提升了晚年生活价值,他们的幸福感、自豪感、荣誉感也会提升,这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为此,社会各界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为有能力、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人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珍惜他们的经验和优良品德,并将其转化为社会财富,让老有所为与公益事业发展互动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