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根据相关制度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要带头进基层单元,并督促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和运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进联络站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每年要开展主题宣讲、专题调研不少于2次,每人相对固定联系5名以上市人大代表,要以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联系、制度性互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以高效的互动联系指导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夯实基层单元承载力。
如今,瑞安基层单元建设已初见雏形:完成了“瑞安数字人大”驾驶舱开发,优化了“浙政钉”瑞安人大工作台,完善了部门工作评议·六维画像、人居环境e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监督、云江问政、机关一件事等5个特色应用场景,搭建了人大监督等7类基础数据库,构建起瑞安人大的“平台+大脑”。
“基层单元是以代表联络站为阵地,运用数字化思维理念、方法手段打造的基层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除以往联络站联系群众的功能外,基层单元还将有机贯通督政议事、为民服务等职能,成为撬动我市人大工作机制集成融合、协同贯通的关键一招。
线上线下齐发力 变“轮值进站”为“实时联系”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代表进站进格”机制,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入2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涵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同时,各乡镇(街道)人大将代表按照选区编入辖区对应网格,并在代表联络站公开代表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叠加运用人大代表二维码和代表联络站二维码,推动代表把身份亮到基层、亮到选区,彻底改变过去定期轮值进站的模式,实现联系群众24小时“不打烊”,实时倾听群众困难和需求。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方式有机结合,让代表联系群众更方便、群众找到代表更快捷,以全天候、全方位“驻”站提高基层单元的感知力。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把人大代表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亮出来,就是希望人大代表能真正深入到村头巷尾、田头车间,以交流式、调研式、接访式、会商式、协调式、督办式“六招式”打造“代表进站”活动升级版,让“代表进站”活动内容更充实、成效更显著、群众更欢迎。
除了人大代表驻站开展为民服务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瑞安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走进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工作实施方案》,介绍当前重点工作情况及未来工作思路,并听取、回答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保障和落实人大代表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此外,市人大还紧扣基层单元“1261e系列”构架,全市23个乡镇(街道)每个单位至少上线1至2个“e系列”应用,实现“两个健康e观察”等八个“e系列”基层单元全覆盖。今年以来,“e系列”特色站为民解难近1000个。
代表频出“金点子” 变“定期督查”为“主动问政”
眼下,一个个基层单元亮相“黄金地段”,织就了一张全域覆盖的“社情民意网”。基层“小单元”如何激活民主“大活力”,成为萦绕在代表们心中的一个新课题。
去年底,塘下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就该镇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召开问政会,现场对该镇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存在的全域系统规划,环境卫生、村容镇貌保洁,“一把扫帚”保洁不到位,相关民生项目建设推进滞后,占道经营、“乱停车”整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曝光,塘下镇党委、镇政府部分班子成员、各办事处分管领导,农办及资规塘下分局、交警塘下中队、交通执法塘下中队、综合行政执法塘下中队等科室站所主要负责人现场接受问政,并就短片所反映的问题和人大代表现场提出的“麻辣”问题予以答复。
塘下镇主要负责人在问政会现场表示,以“问政”的形式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工作,这种形式非常好,以后还要经常举办,更要强化成效,形成良好的互动,让代表、群众进一步了解项目进度,也让政府科室站所上上台、红红脸、出出汗,通过代表的参政议政,督促政府办成民生事、办好民生事。
今年初,市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把“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人大“一号议案”办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5月份制定了《瑞安市高标准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塘下镇按照方案,高标准、严要求深入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掀起整治提升的热潮,辖区环境再次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实时督查,全面助推人居环境提升。本次问政会前,人大代表分成五组深入到辖区部分村居一线开展调研,他们通过明察暗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全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第一手情况,认真收集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专题问政方案,力求问到点子上、问出真成效。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推动人大核心业务下沉基层单元,高质量推进人大数字化改革和基层单位建设工作,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瑞安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