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盈瑜 蔡佳佳 蔡自祥/文 王鹏洲 张森 蔡自祥/图
本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两天,位于瑞安丁山二期的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60亩单季海水稻新品种开镰。与此同时,该海水稻基地20亩稻蟹共生田里正在捕蟹,剩下的1400多亩尚且青绿的双季稻晚稻长势正好,将在11月10日前后迎来收割。
稻田青黄相间,稻蟹飘香,一边收割、一边生长,一边种养。三种不同景观的背后,是瑞安将沧海变桑田,多番探索盐碱地改造的结果。知情人或许要问:瑞安海水稻基地已结束长达4年的试验,今年首次开展大面积普通品种双季稻种植。既然已经“破题”,为何还要种单季稻?单季稻口感和双季稻一样吗?多番探索盐碱地改造,对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
早晚稻用上“普通品种”
10月15日,在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里,60亩金黄色的海水稻连成一片,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收割机将一茬茬稻穗“揽入”,又将秸秆“吐出”。不一会儿,运输车内就装满了稻谷。这两天丰收的单季海水稻品种为“荃优607”,是基地新引入的品种,今年小规模试种了60亩,亩产约400公斤。
“我特地品尝了新米,和瑞安天井垟大面积种植的优质品种‘泰两优217’相比,口感相差不大。”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秀炜说,“荃优607”是中国水稻所的优质品种,属于一级米质。
瑞安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过去是滩涂围垦的重度盐碱地,根本无法耕种,经过农业科技部门的多年探索,沧海变桑田日渐成真。2019年5月,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得该地块1500亩农田承包权,并与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取得合作,借助“四维改良法”技术引进海水稻智能化合作种植,改良土地盐碱化现状。经过4年多的努力,土地盐碱度从6‰降到3‰左右,实现滩涂变良田。今年,除了小规模的单季海水稻试种,这里的1400多亩农田首次全部种上双季稻,其中早晚稻用上了“普通品种”。
之所以保留60亩的单季稻,是对盐碱地新品种做的差异化研究。陈秀炜说:“这60亩地也是首次开展这一新品种的种植。他们不断寻找、更新品种,来适应盐碱地,是提升粮食的口感、提高种植效益的不断探索。”
海水稻田里爬出了大青蟹
这片沿海的稻田,还会发出“汩汩”的声音,细看才发现,田里爬出了大青蟹!
改造后的盐碱地不但能像普通稻田一样种稻,还能养殖大青蟹。海水稻田“稻蟹共育”,也是科研人员培育的新项目。
在20亩试验田里,稻田四周开了沟壑,沟壑深、宽均约1米。稻田积满了水,里面放入了长长的养殖笼,工作人员向上一拉,又肥又大的青蟹在笼中一览无余。
从今年7月份开始,海水稻基地与宁波大学合作,试点“稻蟹种养一体化”新模式。一般情况下,普通的稻谷种植很难满足“与蟹共生”的需求,常规的水稻种植需使用农药和化肥,而养殖青蟹对环境要求很高,这就形成了冲突。陈秀炜介绍,他们选了有“芦苇稻”之称的“荃优607”,其耐盐碱程度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在综合环境较差的环境下,能比普通的少用化肥和农药。
稻田里的杂草、螺是青蟹的食物,经过咀嚼后的食物,可促进水稻根系的吸收,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今年试验“稻蟹共育”的海水稻面积20亩,经过前期3个多月的种植、饲养管理,青蟹陆续长大,目前可起捕上市。按青蟹市场价销售价每公斤200元计算,预计1亩地可增收3000元。
为“未来粮仓”建设提供瑞安经验
海水稻团队开展的养殖探索,还不止这些。晚稻收割完后,基地计划种植小麦、花椰菜、油菜等,来填补冬季稻田的“空白期”。他们还在瑞安南滨街道承包了200亩盐碱地,在不减少稻子的量质前提下,开展“稻虾轮作”探索。
探索盐碱地改造后的多种用途,瑞安团队有他们的打算。粮食,并不是“种出来就可以”,或者一味追求“高产量”。陈秀炜认为,瑞安东南沿海共有1500亩盐碱地,但“试验田产出再多的粮食,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对粮食生产的观念。
当下,普通农民种植粮食,以政府收购为主,自然更注重产量。而海水稻的大多数稻谷需自产自销,这就要求其质量必须经得起市场检验。他们认为,粮食安全生产,不能只靠政府的粮补刺激农民种植,而是要让农民认识到,真正种好粮、产好米,让粮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能卖高价,让农民因种粮而致富!
当前,瑞安所做的,就是探索并保护更多适合温州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种养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当地农户种植,促进种植业升级,发挥种粮的经济价值,结合浙江省五优联动粮食生产工程,共同打响温州“瓯味道”品牌,这也成就了今年海水稻田里的“一田三种”,带来了新“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