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飘荡于街头巷尾的吆喝声
■林南斌

    “有旧铜、旧铁、旧铅卖否,有旧衣裳、旧碗、旧书、旧报卖否……”一阵熟悉的吆喝声从不远处的巷口飘来,我打开窗户,只见一位收废旧的老人,蹬着一辆旧三轮车,在巷弄里转来转去。他卖力地吆喝着,车头绑着的小喇叭把他的吆喝声传得很远……

    这吆喝声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带回了童年时光。对于好奇心满满的小孩子来说,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小商贩无疑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或推着小推车,或挑着货郎担,或背个蛇皮袋,扯开喉咙放声吆喝着,或婉转,或悠长,或高亢,或低沉,不绝于耳,交织成小城镇里独有的交响曲。

    “白糖白糖一分一粒,糖饼五分!”

    “青——草——豆——腐(即青草腐)——哦——”

    “修雨伞,修拉链,修手表,修鞋,磨剪刀哎——”

    街头巷尾的叫卖与吆喝,调子一般都拖得长长的,穿透力很强,充斥着整条街巷。

    在我记忆中,沿街叫卖的零食是小朋友们的最爱,特别是那兑糖客的吆喝总是那么诱人。他们用小铁锤敲打着厚铜片,发出清脆响亮悦耳的声音,夹杂着兑糖客别出心裁的叫卖声:“有旧衣旧布旧蓑衣旧盆碗,破铜破铁破铅锅破鞋底冇(方言音同“恼”)啊!快拿来兑糖吃哎——”吆喝声一响,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成群结队的小吃货们团团围住了兑糖客,大家两眼放光地盯着货郎担,生怕放走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异乡客。

    在那个可以以物易物的年代,我们经常用牙膏壳、旧电筒或打破的旧瓷碗等换来好大一块麦芽糖,然后心满意足地躲在角落里细细品尝。当然还有卖冰棍、九层糕、青草腐和卖虾皮紫菜的,他们喜欢把吆喝声扯得很长,生怕顾客听不清。我的小学同学也曾售卖冰棍贴补家用,他们背着一个铺着几层棉被、布条的木箱子,里面包裹着冰棍。用一块小木块敲打着木箱子,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铛铛”声就是那时候最美的夏日乐章和幸福源泉。

    叫卖吆喝通常还要借助工具,如售卖小商品或节庆用品的,他们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吸引顾客过来购买。他们的挑子虽小,但货物一应俱全,有木梳、针线、剪刀、红头绳、篦子、镜子等,简直像一个流动的小超市。沿街走的,还有一个“劁猪”的从业者,劁猪类似于给猪做结扎手术,使生猪长得更快、更肥。他们常揣着一根短竹箫,吹奏一段悠扬宛转的小曲儿。没见识过此行业的人,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将悦耳的小曲与这行当联想在一起。

    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小巷里那“咚——咚——咚”的竹梆声,清脆、响亮且有节奏感。每当寂静的夜里飘来几声清晰的敲梆声,我们就忍不住流口水,知道是“卖馄饨的”来了,这是一种独有方式的吆喝声。记得上中专时,因为学校宿舍都是封闭管理的,而宿舍正对着一条街,到了夜深人静时,卖馄饨的敲梆声总是吵得我们难以入睡,加上空气中氤氲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于是就有几个调皮的室友对着窗外喊一声:“来一碗唉!”卖馄饨的小哥答:“好嘞,送哪儿给您?”“校门口。”宿舍楼下到校门口要绕好大一个圈,送到时馄饨都糊了,且没人认领,最后可怜的小哥只得吃了哑巴亏。现在想来,这种戏耍着实不该,是要在长大成人后的深夜偷偷忏悔的。

    那时候,人们还对耍把戏情有独钟。耍把戏包括杂耍和变魔术,常见的有胸口碎大石、顶碗、吞火、吞剑等。每当到了耍把戏的时候,巷子里就会敲锣打鼓,伴随着声嘶力竭的吆喝声,就会有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而每场表演,最后通常都以兜售“蛔虫药”等狗皮膏药收场。

    时过境迁,随着当下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已不多见,吆喝声也渐行渐远。但是,那些见证了时代变迁的乡村元素,并未被时光淹没,仍在记忆的海洋中熠熠生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一篇“通讯”定终生
我的书房
飘荡于街头巷尾的吆喝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飘荡于街头巷尾的吆喝声 ■林南斌 2023-1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