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灵气。作为浙南水乡的瑞安,水资源是极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十年前,这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却因境内生活污水、农业用水直排入河,河道沿线工业厂房林立,致使多数河道的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登上热搜。
为此,瑞安毅然决然、锲而不舍地走上了治水路,全面启动五水共治,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域创建“美丽河道”,深入打响水质提标专项攻坚战……十年来,瑞安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人“富”足的和美画卷。
以“方”治水
写好生态答卷
金秋时节,清清河水宛如绿绸带穿过金源村,三五村民或是结伴漫步河畔,或是坐在双怡廊桥亭中闲聊,这是近日记者在仙降街道金光堡河边看到的美丽景象。很难想象,这条河曾经是一条脏乱、散发恶臭的“黑臭河”,周边群众对其避而远之,甚至掀起了“悬赏下河游泳”的风波。
时间拨回2013年。仙降老板的一条“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游泳20分钟”的微博引起广泛关注,也让金光堡河成为“网红”。同年,浙江提出“五水共治”治水思路。
瑞安“背水一战”,在全市相关部门、单位抽调骨干人员成立市治水办,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全面启动全域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彻底消除辖区河道黑臭水体,推动全市水环境治理。金光堡河治理成了重中之重。
“为恢复河道‘健康’,我们对金光堡河实施了一场‘大手术’,源头治污,截污纳管,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拆除沿岸‘低小散’企业厂房和涉水违建。同时开出‘药方’,通过强化日常监测,加强市场化保洁,建设生态景观等,改善河道水环境。”仙降街道副主任钟熙俊曾参与金光堡河的治理,是它蝶变的推动者之一。
将每条受到污染的重点河道都视为“患者”,为每一条重点河道设计“独家”治理方案,开出“特色处方”,时时跟进河道“病情”……这种对症下药的整治方式,让瑞安治水工作更有针对性。通过“治疗”,全市151条垃圾河,92条“黑臭河”全面消除。
与此同时,瑞安打响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关键战役。启动当年,全市6个省、市控断面,444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剿劣工程全部销号。瑞安各个水系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华美蜕变,曾经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城市“污点”,摇身变成一个个杨柳依依、干净清爽的滨水公园。
治水先治污,治污重在标本兼治。瑞安在持续推进五水共治的基础上,聚焦生活小区、工业园区和其他类三大建设单元,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全力开展管网排查整治。目前,已累计完成21个镇街、78个生活小区、23个工业园区、4724个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并成功创建全域城镇“污水零直排区”。
用“技”兴水
构建和谐画面
“咚,咚,咚……”今年端午节前后,塘下镇上马生态河上,上演了全民龙舟竞演活动,随着一串急促、有力的鼓点声,数条龙舟在河道中破浪前行,水面浪花四溅,岸上喝彩不断。当千年龙舟邂逅美丽河湖,诉说着瑞安治水路上的另一个精彩。
“治污、剿劣、截污成功仅是首战告捷,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瑞安治水目标也不断更新,不仅要河水清澈,更要河里有鱼有草,河畔美景如画,人水和谐。”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杨书月介绍,近年来,我市治水以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谋求系统治理的整体成效,重建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让河水、河岸“活”起来,还河道以“生命”。我市五水共治样板河、精品美丽河道——上马生态河的建设就充分展现了我市水环境治理目标向构建美丽水生态系统转变的成果。
不少美丽生态河道的打造,离不开“生态+最新科技”的投入。治水过程中,我市采用最新生物与技术手段,在河道内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铜钱草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构建一个个水下生态系统,让水体拥有自洁能力;安装微纳米曝气设备,将气泡分散成以纳米为单位的微气泡,从而大幅提高溶氧效率,有效消除有机物污染,减少水体营养盐等含量,改善水色及透明度等,让河道自主“呼吸”……
目前,全市创成省级美丽河湖4条,温州市级美丽河湖9条,达标美丽河湖1046条,“一村一湖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基本形成。
为稳定治水成效,我市将常态化确保源头控污作为前提和关键,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创新打造“智慧治水”,科学编织“污水管网一张图”,建成排水综合管控平台,让数字化赋能治水工作,实时监测掌握雨污管网的运行和排污情况。同时,从监测、诊断、治理三方面着力,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化水环境治理闭环,实现从“监测、监控”到“诊断、评估、决策”的全链条高效治水。“智能化、数字化将治水的整个过程放在了一条随时可看可控的链条上,帮助我们更及时、快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治水提升了一个能级。”杨书月说。
此外,我市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治水护水体系,不断完善机制制度,创新建立河段长制,进一步细化河长责任,明确市级、部门、镇村河长,同时招募千余名民间河长加入治水护水队伍,成立全省首个民间河长协会,让辖区河道拥有专属守护者。
一套“组合拳”下,瑞安各河道水质持续向好,全市省控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100%,人水和谐画面不断呈现。
点水成“金”
解锁共富密码
今年6月,“2023寨寮溪·东海音乐艺术节”在高楼镇寨寮青空激情开唱三天,让这个拥有“淡水沙滩、幽谷逸林”优势资源的亲水平台,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圈粉”无数。
“寨寮青空成功‘出圈’得益于寨寮湖的治理。”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寨寮湖曾因多年违规打沙,造成河床、周边生物多样化被破坏,经过治理的寨寮湖不仅让当地群众直观感受到其“变美”,更让政府看到了它的生态旅游价值。以环寨寮湖环境提升为契机,寨寮青空滨水绿地生态修复、配套旅游设施建设等系列动作随之而来,成功打造了集农、文、旅、体、养深度融合的环寨寮湖生态旅游圈。
在我市,因治水而“圈粉”的不仅仅只有寨寮青空。近年来,我市在多轮水生态修复和美丽河湖创建过程中,不断唤醒河道及沿线的水文化,挖掘水价值,做活水文章,促进沿岸文旅商业发展。从“涝区”蝶变而来的美丽天井垟景区,到借湖做文章的未来乡村儒阳村,依飞云江水而建的东外滩青春公园,沿温瑞塘河全线打造的文化产业带等,我市依托江南水乡河网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构建起一个个活力十足的多元滨水文化商圈、文旅景区,带动当地居民增收,实现共富。
“目前滨水产业的共富效益初显,仅温瑞塘河文化产业带上的‘塘河夜游’‘塘河印象’两个项目投用,就带动沿线近200人就业,促进沿线群众、商铺等年增收近千万元。”该负责人介绍,“塘河夜游”项目还串联了瑞安母亲河温瑞塘河沿线众多水景点,打响城市文旅品牌。
以文养水,以水养人,用厚重的水文化串联起河道沿岸的水乡风情,实现河湖环境和城市人文环境双重蝶变。我市正以水治理为推手,带动“水经济”快速发展,让良好的水生态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落脚点。
十年治水 瑞安答卷
2017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获得2020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于2022年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获得2021年度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项考核优秀县(市、区);
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4条,市级美丽河湖9条,达标美丽河湖1046条;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