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敏洁 实习生 范陈瑜
近年来,“旅游+文化”新概念式旅游在城市年轻群体中流行,诞生了全新的“文旅整合业态”。其以探索地方文化为主线,提倡既有旅游,又有深入融入地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在瑞安,也有一家走在文旅创业前沿的企业——温州市云江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日,记者走近该公司总经理倪恩慈,听听他的创业故事。
因地制宜打造项目 用活家乡文旅资源
倪恩慈是土生土长的瑞安90后小伙。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衬衫西裤,笑容洋溢,热情活力。
在接触旅游行业之前,倪恩慈曾做过很多工作。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做了三年公益,后来加入了瑞安本地的水上俱乐部,被分配到曹村镇做市场拓展。在此期间,他萌生了做文旅的初步想法:“或许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
2019年,倪恩慈带着俱乐部里志同道合的一帮人,开始在曹村镇做水上项目、露营项目。随着项目越做越大,他成立了单独的传媒广告公司。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他正式创办了温州市云江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希望培养一批更专业的新人。“公司内部现在人数增加、部门增多,从创业之初的七人,扩展到现在的五六十人,拥有五六个部门。”倪恩慈说。
倪恩慈翻动PPT和纪录片,向记者介绍公司的业务与活动。“瑞安各个乡镇(街道)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会因地制宜地设计文旅项目和方案。”他说,他们会提前发掘好具有代入感、互动性、体验性的产品,让游客知道可以怎么玩、怎样玩才新鲜。比如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打造诗意旅游项目,融合非遗、宜居等元素;在潮流方面,融合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比如咖啡、自驾游、汉服、音乐节等,形成比较有创意的旅游方式,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目前,他们承办过“漫享竹海·寻趣非遗文旅节”“寨寮青空·瑞安露营文化旅游节”等多个文旅项目。“比如在平阳坑镇举办的‘漫享竹海·寻趣非遗文旅节’活动,让孩子欣赏竹林风景的同时,可以画画,还可以体验木活字印刷术。”倪恩慈说,他们还将运动、农产品与旅游结合,带动了当地农户创收。
一个文旅项目的诞生非常不容易。倪恩慈介绍,从初步了解甲方的需求,到制定策划因地制宜的方案,再到协调、执行,收尾、结算,公司承办一项大型活动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期间还要不断踩点,明确布点。此外,各种前期宣传片的拍摄,要不断写脚本,争取加入地方元素、特色亮点。
迎合年轻群体需求 打造水陆空项目
目前,云江文旅公司的受众群体偏向于年轻化,主要是青年或是亲子类型。因此,不断创新文旅项目,站在时尚前头就显得尤为重要。
“年轻人不喜欢特别官方的宣传,我们通过艺术等方式把活动变成一种代入式宣传,介绍来到营地可以怎么玩、怎么拍。沉浸式引导,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让大家产生更多的共鸣,牵动人的情感。”倪恩慈说,公司对每场活动都有详细的影像记录,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拍摄与撰写文案,并且会将活动进行图片直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开来。他们还经营了很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账号,希望未来能形成网红效应。
目前,公司已实现水陆空项目全覆盖,露营、水上摩托艇、快艇、桨板、水上飞人、热气球、风筝、音乐表演、车尾箱市集,应有尽有。
“我们主打的就是扎根乡村,往返城乡之间,投身于重拾乡村记忆与农文旅体事业融合发展,连接返乡路上的同行者,用镜头记录青年故事,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与发起更多潮流酷玩。”倪恩慈说。
不断摸索实践 致力传播瑞安文化
当然,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有些事情别人没有做过,可能一下不能接受这种新的观念和玩法。我们执行的时候会有落地的难度,新东西引入、认可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挺煎熬的。”倪恩慈说。
疫情给旅游行业造成了重创,对倪恩慈团队也不例外。那时候,他们的项目无法开展,只能停业。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步,而是投身公益。这期间,倪恩慈交到了更多的朋友,让他越做越有动力,也让他经历了思考和沉淀,更多的热门玩法和时尚理念也在慢慢产生。
近年来,他们多次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不断地思考着、摸索着、实践着。“很感激政府对创业者的大力支持。”倪恩慈说,省、市相关部门经常安排人才培训,邀请地方代表性企业去参加听讲,像浙江乡村文旅运营大讲堂、高级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等。这些培训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与会者怎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引导其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做好文旅项目。这也搭建了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产业发展,取长补短。
行走在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倪恩慈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寻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今的我更坚定了文化旅游这个信念。旅游是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旅游产品或项目,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是使人对一个地方直接或间接产生好感、好奇的非常重要途径。”倪恩慈说,现在的乡村风景秀丽,产业需求旺盛,希望年轻人能够留在家乡,加入文旅行业,传播瑞安文化,为家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