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代瑞安诗人吴祚
笔下的锦湖
■林良爽

    锦缆牵风郭外船,碧波吹浪白鸥前。

    夕阳山色人如画,夜月箫声梦亦仙。

    渔户去分燃竹火,溪翁来乞买茶钱。

    怜予不似天随子,潇洒江湖又几年。

    这是明代瑞安诗人吴祚的《游锦湖》诗。傍晚时分,诗人与友人坐船游览锦湖,欣赏秀丽的锦湖风光。

    “锦缆牵风郭外船,碧波吹浪白鸥前”,船行走在瑞城北郭的湖面上,精美的缆绳随风飘荡,碧绿的水波簇拥着浪花,一只只白鸥在戏弄追逐。“游船”“锦缆”“碧波”“白鸥”在动,不动的是辽阔的锦湖和远处的集云山。这里“牵风”用得非常好,本来是风吹着缆绳,而诗人却反道之“锦缆牵风”,以缆绳人格化动作,似乎这“锦缆”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舞,马上让画面生动起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曾有“绾雾清丝弱,牵风紫蔓长”诗句。本来是白鸥追逐着浪花跑,诗人一个“前”字,却变成浪花追着白鸥跑,写尽了白鸥的俏皮、灵活。读这句时,人们眼前似乎浮现出辽阔的湖面。

    锦湖原是城北与集云山之间的一片湖泊,早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对“锦湖”的认识还有一些不确定,正如现在不确定罗阳古邑址——“北湖·鲁岙”具体方位在哪一样。

    哪里是“锦湖”?“锦湖”为什么不称“锦河”? 北湖,暨锦湖。也有说:锦湖,在瑞安北郊,北通北湖,南接东湖。《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六十五记载:“《温州路志》。温州北湖。在瑞安县北门外,一名锦湖。旁有水门,城内水出湖。环绕城外接东湖,即城外濠河。有锦湖桥,每岁端午竞渡。邑人于此纵观。瑞安州北湖,今名铭湖,在瑞安西北三里。源出集云山,分三泒入河,四环曲折,曰腰带水。”

    《弘治温州府志》载:“北湖,一名锦湖,在县城北门外,旁有水门,城内水出通湖,环绕城外,接东湖。有锦湖桥,每岁端午观竞(渡)于此。”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之《温州府山川考》载:“北湖,在县北二里,发源于集云山,众流潴焉。昔沈仙隐,常于湖边栽桃柳,栖游其上,又名锦湖。”

    可见,历史上,锦湖一直就是锦湖(或北湖),之所以没有称“锦河”,是因为锦湖就是一片比较大的湖泊,而不是一条河道。按字义“湖”“河”是不同的。“湖”基本字义,“陆地上聚积的大水”,或者“被陆地包围,汇集大水的地方”;“河”基本字义,指水道的通称。古人取名是有讲究的,不会乱取,把河道称为“湖”的。清代瑞安著名画家林纯贤(咸、同1851—1874年间人,字竹逸,居小沙堤)的画《锦湖泛棹》,描绘的水面很开阔,像是西湖。

    有地方文史学者说,原锦湖西岙村至沙河这片曾是湿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湖泊变成湿地,现在连湿地也不见了。

    “夕阳山色人如画,夜月箫声梦亦仙”,船慢慢在行进,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月亮也爬上湖面,集云山上也不时传来了箫笛声。此时,诗人蓦然把视线转向集云山,夕阳渡满集云山,啊,“夕阳山色人如画”;在月夜下吹着箫笛,享受着徐徐山风,诗人感慨“夜月箫声梦亦仙”,这不是神仙般的生活吗?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夜月箫声”,亦喻隐居。诗人吴祚正隐居在东城外文峰下,与钟清、任道逊等名流结真乐会,与蔡大理(蔡鼎)、闵司训辈结清乐同恩会。闲暇时,与友人一起泛舟品茗,徜徉于集云山、锦湖等山水泉石间,赋诗唱和以乐天年。

    准确地说,写诗只是吴祚的业余爱好,他是一位政绩有声的官员。吴祚(1429—1515),字士德,号退叟。瑞安人。祖籍平阳,从他的高祖那代移居到瑞安,住瑞安城南状元坊。吴祚,明景泰七年丙子(1456)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辞不就职,卒业成均,每季考试都居优等,可是试礼部都不利。成化五年(1469),当上常州通判。

    通判,相当于现在副市长级别。在任上,他“殚厥心,恒以崇儒惠民为先务”“厥功甚钜,公私便焉”“居官七载,廉勤公恕如一日,抚巡诸公每上其治行,加奖异焉”“公性乐恬退,岁丙申(1476),庆贺如京师,忽微疾作,上章乞骸,天官卿尹公留之不得,乃为奏闻,给札与归田里,时年四十有八,缙绅称叹,以为急流勇退”。四十八岁辞官回乡,颐享天年。张东海(张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上海松江人,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南安知府)作诗饯行:“澹淡官情流水逝,翩翩归兴白云孤。”吴祚去世后,临海周玉(1447—?,字朝振,号东湖。弘治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历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为他撰写墓志铭,高度评价他的为人、政绩等,而墓碑则由他的同邑好友蔡鼎书写。

    “渔户去分燃竹火,溪翁来乞买茶钱”,船到岸,天也暗了,要点灯了。好客的渔户帮忙点燃竹火,锦湖岸边竹光彼此点亮,竹火在夜色中摇曳。他们在溪边的茶楼喝茶、酬和,不知不觉已到“溪翁来乞买茶钱”时,该要歇息了。这两句诗,让当年锦湖岸上人家惬意生活跃然纸上。

    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瑞安始建县,县治设北湖·鲁岙。北湖·鲁岙成为瑞安(罗阳)政治、文化的中心,北湖其历史可谓久远,其热闹也可见矣。南宋时,北湖就有迟客亭、延月台,豫章阁、穆波亭等楼台亭阁,成为文人墨客心之向往的地方。名士沈体仁(字仲一,北宋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沈躬行的后裔)在北湖宋岙建“竹萱堂”。陈傅良撰有《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叶适撰写了《沈氏竹萱堂记》。南宋进士王回,晚年从西岘山搬到北湖居住,自号岘湖居士,筑有岘湖堂、不啻足斋。南宋四大家杨万里为王回写了《题王亚夫检正岘湖堂》“西岘山光照旧庐,北湖水色漾新居”,和《寄题王亚夫检正不啻足斋》“斋房恰则斗来大,中蔵世界三千个”。

    宋尚书右丞瑞安许景衡弟子林季仲,永嘉人,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官吏部侍郎,曾住过北湖,留下《瑞安北湖》三首。南宋著名外交家宋之才晚年也居住在北湖宋岙。元至正年间,三宝柱任瑞安知州,兴修北郊水利,在北湖种桃栽竹。他与同僚游湖后作《重游北湖》,其中诗云:“沽酒楼高斜欲坠,卖茶船小巧相寻。”吴祚的好友任道逊在集云山上建有“八一轩”,等等。

    “怜予不似天随子,潇洒江湖又几年”,面对此情此景,吴祚发出感慨。“天随子”,唐代隐士陆龟蒙以“天随子”为号。吴祚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到陆龟蒙那样的潇洒,自己的隐逸还刚刚开始,飘逸锦湖等山水间,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不妨要好好珍惜、享受才是。吴祚晚年更号“东岩老逸”,以“垂裕”名堂,堂后有圃,圃有亭,匾曰“成趣”。每天盘桓在松茂树间,与瑞安名流经寻丘壑,所到之处作画觞咏,悠然自得。吴祚从四十八岁急流勇退,到八十七岁去世,在老家度过四十年的隐逸生活。著有《成趣亭稿》,可惜已佚。目前发现,吴祚存世的诗只有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游锦湖》。

    《游锦湖》描写了锦湖山水的秀丽、宁静、惬意,诗人借景生情,抒发了向往追求隐逸生活之情,从中感受到吴祚他们当年寄情山水的超脱意趣。锦湖是历代名流、文人墨客踏青郊游、栖息的好地方,为此留下了众多的诗文,《游锦湖》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瑞深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玉海楼
马屿老街文昌街
明代瑞安诗人吴祚
笔下的锦湖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明代瑞安诗人吴祚
笔下的锦湖
■林良爽 2023-11-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