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永其 记者 孙伟芳
他从小勤于思考,知道英语是弱项,每天坚持问英语老师两个问题;他考上大学后,依然勤于求学,深耕会计学,曾获得该领域首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他勤于工作,入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十载勤耕不辍;他在年过半百后,又迎接挑战,入职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他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吴联生。
勤于思考
每天问英语老师两个问题
吴联生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自小痴迷读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呆子”。他回忆道:“那时读书不易,几个村才有一个小学,我倍加认真学习,从不迟到早退,别人会觉得读书读久了乏味,我却能捧着书本一看一整天。”
由于条件限制,吴联生后来只能到隔壁村上初中,但那里只有两个班级,两个老师,教学资源同样十分有限。吴联生入学那一年,校长下决心从全区海选小学毕业生中组成尖子班。一直名列前茅的吴联生毫无悬念地进入尖子班。他知道英语是农村小孩的弱项,于是逼着自己每天问英语老师两个问题。这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后来的教学当中,他说:“世界上没有蠢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好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你才能不断地进步,获得成功。”
1989年,吴联生考入武汉大学,后保送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随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从镇上小学到省重点中学——瑞安中学,再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这一路走来,吴联生的学习之路从不靠父母严加督促,全凭自律和进取。
勤于学习
一路求学深耕会计学领域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对专业还比较迷茫,意料之外被武汉大学审计专业录取。虽然我当时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之后却一直留在会计学领域。”吴联生说,“会计学领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且有其独到、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研究视角,这一学科特点促使我在会计学领域持续挖掘和研究。”
据吴联生介绍,会计学不是简单地记账、报账,任何学科都有理论和实务,外界理解的会计与会计学研究是两件事,会计学研究侧重从会计的视角、会计的思维分析经济社会。比如说,要回答“国有企业私有化好不好”的问题,需要分析国有企业私有化对企业效率是否有提升,对已进行私有化与未进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业绩便是会计学领域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私有化过程中公司管理层购买国有股份,倾向于向下做盈余管理,以降低购买国有股份的成本,私有化以后,之前的向下盈余管理反转会使得业绩虚增,也就是说,报告出的业绩是经过管理的,会计学研究便可以剔除这一盈余管理的影响来分析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从而能够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这是会计学对社会经济理解、分析的一个视角,它与经济学、金融学相关,但又有不同。
其实在考取厦门大学博士后之前,吴联生还没有认定走学术的道路。当时他的很多温州同学,已在南方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受此影响,他博士毕业后便来到深圳,想要选择就业,却发现只有为人打工的机会,他感觉,似乎读这么多年书的意义不大。在几番纠结后,吴联生最终选择继续读书,在求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入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勤于工作
入职“光华”二十载勤耕不辍
吴联生是个很勤奋的人。“6点30分起床、7点出门,7点20分到学校,7点30分去食堂吃饭,8点开始准备一天的上课”——这是他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日常的一天。他工作繁忙,但工作态度却一丝不苟,因而他的电子日历,每一天都密密麻麻地记满文字。“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安排,我后面会疏忽很多工作。我手里有什么事情没做完,就写下来,做完便打个钩。有些事情可早可晚,但只要有时间就马上把它做完,否则会影响到很多其他的事。”吴联生说。
学术研究、MBA项目管理、上课,这三项工作基本占据吴联生全部时间。
谈起学术研究,吴联生曾经历多次转变。在读博士期间,他那时的学术研究侧重于探讨会计学科内在的基本逻辑;后来,经济学在国内蓬勃发展,他们对于如何推进会计学学术研究的思路发生变化,开始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来做会计的研究,把会计学放在公司治理的架构中予以研究,这与过去的思维完全不同,是一个重大挑战,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学习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作后,吴联生也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
吴联生坦言,初进“光华”时,自己的研究水准并不能达到学校要求,而自己的出身——完全本土教育,并不光鲜,是“完全的土包子”。他回忆道:“来‘光华’做老师,对我来说是个严峻挑战。之前,我就读和工作的学校,所做的都是传统中国式研究。一篇论文洋洋洒洒一两万字,没有一个数学公式,甚至没有一个数字。这种文章当时发表于中国学术刊物上没问题,但在国际上是不被认可的。国际会计学领域的文章除了开篇和结论,中间要么是数学公式推导,要么是数据分析过程。”
作为一所国际化商学院,因为“光华”目标不仅是成为国内一流商学院,更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学院,这就要求所有老师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就要求他们能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会计问题,这也促使吴联生重拾数理知识,改变研究方式,学习运用技术方法,从而使研究成果能够符合国际期刊发表的要求,“我要留下,我就必须改变。”
对于学术生涯来说,这两次方向的转变是巨大的,但吴联生逐渐克服,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这说明起点和现在所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朝着设定方向不断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
吴联生回忆,“当年我的工作中,MBA项目管理占很大分量,因为这关乎着整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不可耽误。‘光华’MBA在国内属于顶尖的MBA项目,但在国际上的排名还有上升空间,需要所有‘光华’老师与同学共同努力。”
谈及上课,吴联生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每一位老师上课压力都很大。“我有时候连续上完两天的课,腿都在抖,因为上课会耗尽全身的精力,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想留在讲台上。”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能帮助年轻人成长,便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2001年入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吴联生一直工作了20多年,直至2022年3月离开“光华”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
“到我现在的人生阶段,大部分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有些人或许暂时没有明确答案,也有些人会让生命旅途体验更加丰富。”吴联生说,“我之所以选择南科大,是因为南科大商学院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非常不一样。北京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北大光华已非常成熟,我在光华的20多年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它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我非常愿意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想让自己的体验更丰富。南科大成立才10多年,商学院成立时间更短,我认为在南科大商学院的工作体验会和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体验完全不同。”
吴联生一向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拥有正资产的商界领袖”。何谓“商界领袖的正资产”?他引用会计界一位大师的话解释:“资不抵债是指一个企业的债务超过了它的资产,便要破产。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向社会索取大于贡献时,就是资不抵债,你的人生就要破产;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你的人生资产才是正资产。”
“每到一个新地方,刚开始我可能处于中游,但通过不断努力,最后都能到达顶尖。这种品质,让我从温州农村,走进北京大学。”吴联生还寄语广大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要与爱好相匹配,根据内心深处的愿望进行选择。而一个人在读书阶段不可能掌握未来20年所需要的知识,社会和世界一直在改变,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态度,才能应对未来变化,走在时代前沿。
【人物名片】
吴联生,1970年出生于瑞安,1989年毕业于瑞安中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他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信息、审计质量与公司财务,已在The Accounting Review,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国际权威刊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会计系主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