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洁楠
11月20日晚,瑞安市越剧团新编《琵琶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美上演,拉开了为期7天的《琵琶记》进高校巡演的序幕。《琵琶记》原著由瑞安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创作,叙说了汉代名士蔡伯喈与其妻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此次走进高校的幕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琵琶记》进高校代言
陶慧敏助力瑞安文化走出去
在此次《琵琶记》进高校巡演活动首演式上,瑞籍著名影视戏剧表演艺术家陶慧敏为开演击锣,并为巡演作导赏。
“受邀在温州大剧院欣赏了新编《琵琶记》后,我觉得这出戏剧整体呈现出很高的表演水准,而且又经过国家大剧院、越剧艺术节等舞台的检验。这几年,我也兼任了两个高校的教授,我跟我的先生就想到把这部戏引进高校,让年轻人也走近越剧,爱上戏曲。”近年来,陶慧敏致力于戏曲推广教育,本次《琵琶记》进高校活动由她一手促成。首演结束后,她向记者说出了牵线《琵琶记》进校园的契机和初衷:“我作为瑞安老乡,又从瑞安市越剧团走出,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代言吆喝,助力家乡戏曲文化走出去。”
陶慧敏的想法也与总导演倪东海的理念不谋而合:“戏曲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所以戏曲编排要符合当下人的审美,更要走近年轻人,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样戏曲才有未来。”他表示,《琵琶记》进入浙江各大高校,能让学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戏曲持久隽永的魅力,体会到戏剧观赏是一场集体的审美聚会,提升青年学子文学和艺术的欣赏水平。在瑞安市委市政府和各大高校的支持下,《琵琶记》进高校最终成行。
瑞安市越剧团是一个具备优秀传统又有着年轻活力的剧团,自《琵琶记》首演以来,共进行了大大小小80余场演出,得到了各级专家、领导、戏迷观众的指导,主创人员以演出促进步,精益求精,使剧团表演水准更上一个台阶。“希望瑞安市越剧团以此为契机,精益求精,将传统越剧艺术与瑞安特色地域文化相结合,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演绎出更精彩纷呈的越剧经典。”瑞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寒星说。
青春版《琵琶记》进高校巡演,是对高校学子的传统戏曲审美教育,是越剧团自我提升的契机,更是对外展示瑞安城市文化品牌的窗口,600岁的《琵琶记》与20岁的年轻人展开对话,与来自海外的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不断向全世界展示瑞安这一千年古邑的文化魅力。
六次打磨
只为让年轻人更爱看
本次进高校演出的《琵琶记》是瑞安越剧团为青年学子量身打造的,“每次表演结束,我们主创人员都会总结复盘,对剧本结构和舞台呈现进一步加工提升,本次进高校巡演的青春版《琵琶记》是我们在新编《琵琶记》基础上第六次精心打磨后的成果。”倪东海说。时长上,该版本在原版八出两小时的基础上凸现核心场景,时长缩减为一小时,更贴合年轻学子的审美特点与欣赏习惯;在舞台设置上,原版采用了双层结构,上层特设高则诚旁白和瑞安鼓词,下层是演员的戏剧推进,由于高校大会堂的场地有限,每日一场的巡演装台时间又很紧张,便将双层架构改为一层,舞台的部分场景装置也做了简化。在宣传时,还用了“一部‘爱的向往和毁灭’的悲情故事”作为预告,更贴合年轻人当今的语境和喜好。
从八出戏到五出戏,那么中间的情节靠什么联结呢?这时,创新设置的高则诚旁白就发挥了关键作用。“舞台简化但元素俱全,我们将原来的高则诚旁白和瑞安鼓词设置在高台上,用来衔接因删减而脱节的情节,同时也将新编《琵琶记》的瑞安特色和形式创新尽数保留。”瑞安市越剧团团长蔡丽雅说。
“陀螺式”强度
越剧团全员“多面手”
11月21日16时,《琵琶记》进高校的全体演职人员在中国计量大学嘉量大会堂进行最后的走台和灯光调试,演职员们一会儿走台,一会儿化妆,一会儿拿着对讲机调度……据了解,20日晚结束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首演后,4辆货车载着舞台装置移步中国计量大学,装台与调试工作一直持续到演出前两小时,所有演职人员都身兼多职,没有片刻停歇,而这样“陀螺式”工作强度,将持续到巡演结束。
“红姐,走台了!”“红姐,牌子在哪?”演员们口中的红姐,是在新编《琵琶记》中饰演蔡母的陈红,该角色戏份在本次青春版中被删减,但是她却更忙了——在台上客串琵琶女、联系各个巡演高校、场务、场记,仿佛一个大管家。由于巡演每日都要转换场地,加上人员的减少,因此场地对接、后台统筹、内务管理等工作量骤升。陈红告诉记者,其实团里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手”,饰演牛小姐丫鬟惜春的张媛,也是团里的出纳,2002年出生的头盔师张楚除了负责修缮管理所有演员的头饰,还负责换场抢妆。为了让青年演员迅速成长,本次还鼓励还在学校的代培生参与巡演,李陈萱是瑞安越剧团代培生,本次在团里扮演琵琶女,她说:“我目前还没毕业,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演出很兴奋,我们平时上台表演机会不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一个萝卜三个坑”是蔡丽雅对本次进高校人员分工的生动形容,也是一个团长对所有团员主人翁意识的充分肯定。此次他们将带着新编《琵琶记》走进一所所高校,今后也将带着瑞安戏曲文化走向更大更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