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王玉春(左)
吕杨俊
王月英

    ■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叶恬汝

    瑞安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茶树生长发育,高楼、湖岭、平阳坑等西部山区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摇篮”。

    科技强农,绿叶子成了“金叶子”。近年来,我市持续做好“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一批批科技特派员的加入、一项项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为我市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王玉春

    科技助农,标准化栽培 “添智增力”

    高楼镇以茶产业为农业支柱产业,出产的清明早茶等茶叶以品质高、口感佳而享誉中外。可长期以来,管理粗放、采茶用工难、人力成本高、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着高楼茶产业发展。

    2021年,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副教授王玉春作为浙江省第15批科技特派员,被派驻至高楼镇。下派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展实地走访,了解当地茶园种植的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方式、加工技术和产销结构等。

    “一般的茶树都是一丛丛的,这里的茶树怎么是一根根的?”调研中,他发现,高楼镇的部分茶树芽头瘦弱,问了当地茶农后才知道,为了省钱省事,他们在每年春茶生产结束后都要做台刈修剪,这极大造成了树势衰弱,倒伏严重,直接影响品质和产量。此外,当地茶类结构单一,每年仅制作春茶,由于品种发芽早,茶农多把采摘下来的鲜叶直接销售给松阳等周边县域茶叶市场或茶企,影响了收益。

    “栽培方式一定要标准化,在品种结构上也要做调整。”王玉春下定决心要帮助茶农做出改变,提高效益。今年3月,他选取了温州玉海春早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的连片老茶园,一分为二进行对比试验。一块试验田采用当地原始模式进行修剪和管理,另一块试验田则改变栽培技术,对茶树树冠进行每年2至3次修剪。他还引种了一批新选育的优良早生优质茶树品种,为后续茶园品种替换提供参考。

    在今年10月的实地走访中,茶农欣喜地向王玉春反馈,改变修剪方式后,茶树有了更多分支,芽头也肉眼可见地变粗壮了。“期待明年的好收成!”茶农们兴奋不已。

    眼下,王玉春正依托高楼镇已成规模的万亩茶园,引导当地茶农主动加入茶园改造的行列,为下一步茶旅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高楼土壤里有丰富的硒含量,是茶树培植的优势所在。”王玉春表示,他下一步打算通过引种适宜当地种植的茶树新品种,开发配套的加工技术,打造地方精品茶产品,助力当地建成集中连片的万亩观光茶园示范基地,深度挖掘当地独特的茶旅融合品牌模式,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吕杨俊

    茶科技赋能,山中瑰宝变致富法宝

    青钱柳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曾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树种。在平阳坑镇的大山深处,市云顶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有一片350亩的青钱柳基地。

    2017年,来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的吕杨俊第一次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平阳坑镇时,就对这片基地格外关注。

    “青钱柳跟茶叶一样,可以直接用来泡饮,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吕杨俊对青钱柳的价值如数家珍,他认为,青钱柳树又名“摇钱树”,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可要种出效益来,并不容易。

    调研中,吕杨俊了解到,为了保证品质,基地的青钱柳采用有机栽种,每亩地每年就要消耗1000元左右的有机肥,栽培成本较高。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用肥成本,一直困扰着茶企。

    “当时,我在走访时发现山脚下有个养猪场,养猪场产生的沼液刚好可以用作青钱柳的有机肥。”这个发现让吕杨俊兴奋不已。得到市科技局、平阳坑镇与企业方的认可后,吕杨俊随即启动了“沼液在青钱柳有机栽种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开展沼液栽培对青钱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等研究。

    实验证明,沼液能显著提高青钱柳总黄酮、粗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且利于青钱柳生长,提高其产量。在他的牵头下,基地很快建起了沼液滴灌系统工程,构建了“猪-沼-青钱柳”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为青钱柳资源的高效栽种与增值利用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依据。

    茶叶品种要占领市场,还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吕杨俊提出青钱柳资源深加工及延伸化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他积极推进茶科技在茶领域的应用,开展青钱柳压制、有效成分提取等工艺研究,研发青钱柳+绿茶饼、青钱柳+老白茶饼等产品,帮助企业解决青钱柳外观粗简、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通过持续更替的技术革新,唤醒了青钱柳这一沉睡在青山绿水间的“宝藏”。

    王月英

    针对性帮扶,高山古茶树飘出新茶香

    湖岭镇坳后村地处海拔高度600多米,连绵20多公顷的高山茶园终年云雾缭绕。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现在一片生机的茶园,曾经因长期失管,大多茶树成了原生态的野生茶。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长期在外经商的当地村民黄金龙和余辉珍夫妇回乡承包了该茶园,成立桂峰茶厂,可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们很快发现问题:高山劳动力缺乏,村民保护意识低,管理成本高,茶叶价值及品牌建设、效益亟待挖掘提高。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月英是温州市派驻湖岭镇科技特派员,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其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帮扶服务。

    “这里的茶树终年不施肥、不打农药,属于纯自然生长模式,这片山林里有着杜鹃花、金樱子花、竹子等,茶叶里有着独特的清香。”在王月英看来,每个地方的茶叶都有自己的“生态密码”,不同的土壤、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微量元素构成了茶叶独特的个性,坳后村茶园出产的茶叶天然纯净,正是做好茶的好材料。

    为了生态茶园的保护开发与提质增效,王月英为桂峰茶厂成功申请了4个科技与开发项目,在实现老茶园的有效保护基础上开展了茶果套种和茶药套种,以此来打造瑞安高山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示范基地。

    2021年以来,茶园新种植了5公顷的茶树,并套种了青梅果和香榧果等果树。新茶树品种为黄观音、肉桂和梅占,适合制作乌龙茶,目前新茶树的成活率达98%以上;老茶园里则套种了白芨和黄精等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的中药材。

    除了带来种植经验之外,王月英还提出要加强品牌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经半年多的努力,目前茶厂已完成了“源聚缘”商标注册,并积极参与各种展会,还获得了2021年上海森博会金奖。“我们对现已发现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进行挂牌保护,挂牌量达800多个。”王月英说。

    近年来,王月英还在帮扶、培育“茶二代”上下足功夫,与茶厂两位“茶二代”签订师徒帮扶协议。眼下,两位“茶二代”都走上了与制茶相关的职业道路,其中一位取得了中国供销合作社颁发的三级制茶师专业技术证书,另一人通过学习茶叶加工已出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玉海楼
瑞安以“小袖章”引领“大文明”
瑞安市人民医院收到了一封感谢信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2 无标题 2023-1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