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异俗 通讯员 金丽慧 包游游)桥下空间的科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点。2022年以来,我市充分挖掘桥下可利用空间,相继开展了多处桥下景观空间提升工程,着力推动城市桥下空间变“活”变“靓”,让“城市边角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城市品质提升和活力释放注入新动力。
去年6月,市交通运输局率温州各县(市区)之先完成《瑞安市高架桥下空间合理利用规划》编制,明确桥下空间利用的核准、备案制,为后续桥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政策保障。随后,我市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迅速行动,采取“以用助管”的模式,通过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造提升,将桥下空间利用与城市功能区配套充分融合。
“此次改造最大亮点在于对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不再是简单的绿化或设施添加,而是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赋予了这些空间更多的功能和意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推进的多个桥下空间利用项目不仅涵盖了公共停车场、公共运动场地、公共绿地等多种形式,也融入了商业、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南滨街道蔡桥村段和228国道瑞安大桥南岸段桥下空间,通过改造,打造成集篮球场、羽毛球场、塑胶跑道、绿化带、百姓书屋、爱心驿站、群众点歌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场所,配备了停车场,每天吸引不少市民来桥下打球、散步、唱歌直播,曾经的“烂泥地”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改得好呀,以前这边杂草丛生、垃圾乱堆放,简直就是城市‘污点’,现在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说起桥下的变化,附近居民刘阿姨喜上眉梢。
“‘以用助管’模式是我市桥下空间改造的重要思路。”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将桥下空间利用与城市功能区配套充分融合,不仅破解了桥下空间管理的难题,还让周边市民享受到了这些空间改造利用带来的便利,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管理和维护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自治氛围,实现了政府与市民的双赢。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经完成11处桥下空间利用备案审批,其中7处已经顺利竣工验收,剩余4处正在积极建设中。每个桥下空间利用均采取“一事一议”“一桥一策”的方式推进,如温州绕城高速仙篁竹村段桥下空间被改造提升为322国道的公路驿站;228国道瑞安大桥北引桥段桥下空间被提升成了出租车服务中心,为温州地区和全省县级市首家。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灰”空间巧变“靓”风景,展现了我市在城市空间利用上的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推进桥下空间利用工作,让更多的桥下“靓”风景出现在城市中,为市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