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郑晓洁
九里汇,因众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汇入飞云江入海而得名。九里汇老街长约300米,毗邻塘河,曾是塘河沿岸的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拥有130余年的历史。
近年来,因九里汇传统风貌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这条百年老街迎来蝶变,一个散发着江南味、文化范、烟火气的“网红打卡点”呼之欲出。未来,这里还将打造“九里·囍汇”一条街,建成集喜事用品采买、婚嫁流程服务、风俗体验观光为一体的喜文化商业街区。
历经百年跌宕 老街喜文化“基因”依然深厚
昔日的九里汇老街,天天是闹市,日日赶大集。
清晨,竹器店里的篾匠,抱出毛竹,放到青石板路上,用篾刀噼噼啪啪地将圆竹破开。在这清脆悦耳的破竹声中,老街开始忙碌起来。河埠头的长链上拴满了农民赶集的木船,街道上人流如织,走亲访友、置办日用品。岸上的小贩扯着嗓子,叫卖莘塍五香干……
对于莘塍人而言,九里汇不仅仅是一条老街,更是人文遗存、乡愁所在。
在九里汇居民区长大的潘阿姨告诉记者,在她的儿时印象里,办喜事前,家中长辈都会到老街上采购喜事用品。“一条街走完,要用到的东西就买齐了,‘一条龙服务’那时候就有了!”潘阿姨笑着说,街上还汇集了许多手工艺人,像是一个浓缩的民间手工作坊,瑞安老城区、飞云江南岸、上望的居民都会到九里汇老街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上望、莘塍陆续建成较大的农贸市场,老街逐渐没落,再加上修路造桥,交通逐渐便利,老街人流量也大不如前。可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九里汇老街的喜文化“基因”依然深厚,街上零星开着的商铺里,不乏喜庆家纺、喜盘喜碗、糕点喜糖、珠宝饰品等店,一些老手工艺人依然守着瑞安传统婚俗中的匠人工艺,让顾客慕名而来。
李静糖果店是目前九里汇老街上唯一一家喜糖店。“以前街上有四五家喜糖店,后来陆陆续续搬走了,只剩下我还在坚守。”店主李静介绍,今年是她开这家糖果店的第27个年头,虽然街上店搬了、人少了,可还是有很多老客光顾。“这大概就是老街的魅力吧!”李静说。
“文化+创意” 打响区域喜文化产业新IP
如何让百年老街焕发新活力、再添烟火气?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瑞安外滩、七铺塘河、秀丽集云、玉海古城、魅力滨海”五大亮点区块建设,在“精建精美”中提升城市能级。作为“七铺塘河”十景之一,九里汇传统风貌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提上日程。
在九里汇传统风貌街区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中,莘塍街道坚持修旧如旧理念,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原拆原建、落架大修、立面改造三种方式,尊重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元素,让九里汇老街重新焕发光彩。
今年以来,该项目二期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继续对民居开展修旧如旧施工基础上,开展周边道路整修等附属工程,增设凉亭、栏杆、引导标识等景观节点,同时挖掘“喜文化”底蕴,导入“喜文化”元素,在突出文化底蕴、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的同时,又兼顾商业气息。
“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喜文化商业街区,未来还将植入喜事博物馆、美食体验店、特色民宿、演艺小剧场、商业购物中心等消费产业,以‘文化+创意’打响区域喜文化产业新IP。”莘塍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年过七旬的潘孝义在九里汇老街经营一家喜事用品百年老店,因技艺精湛,他制作的“抛梁”米塑深受欢迎。“按照习俗,新屋落成时举办‘抛梁’仪式就要用到‘抛梁’米塑,我十几岁时就跟着祖辈学习,在店里守了六十多年了!”得知九里汇老街欲打造喜文化商业街区,潘孝义感到欣慰。
“九里汇的‘喜文化’是一座‘富矿’,只有统一的规划,才能把零散的商户拧成一股绳,也希望街上的老手工艺人都能回归,把‘喜气’带给更多人。”潘孝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