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自古以来乡贤云集、群英荟萃。“尚贤、尊贤、敬贤、学贤”的浓厚氛围,助推瑞安这座千年古城文化根深叶茂、人才连绵不绝、经济长盛不衰、社会繁荣安定。
世界再大,这里是家;走得再远,总有牵挂。近些年来,瑞安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以乡贤文化为底色,促进产业兴旺,引领乡风文明,推动村居发展,绘就了共同富裕新画卷,为瑞安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兵提供了内生动力。
其实,近年来,“新乡贤”作为全国许多地区发展的创新措施,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研究报告、新闻报道中。例如瑞安以“汇贤三网络、礼贤三依托、用贤三价值”打造乡贤礼遇体系,引导新乡贤在产业、文化、治理、生态、公益等领域作贡献,又如通过立体化服务机制打造、关怀联谊网络构建、系统性礼遇载体创新、信息化服务线上贯通等措施,为“新乡贤”实践树立了创新样板。特别是世界瑞安人大会自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大会以来,有力凝聚乡情、乡亲、乡贤力量,助推瑞安内外融通发展,成为海内外瑞安人心归故里、联络联谊、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瑞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乡贤热” ,一方面得益于瑞安“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瑞安人“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价值需求以及崇义尚贤的文化传统。纵观瑞安乡贤史,历代贤达为家乡崇德向善、垂范乡里。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晚清玉海著名乡贤孙诒让先生,坚辞清廷的多次征召,专以在温处两地十六县办学校、开风气为己任,毕生创办学校309所。
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是许多瑞安“游子”价值追求的内在情怀,认为家乡共同体是一个声誉和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走出去的精英人才及企业很少返乡,由此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减速,使得家乡发展缺少内驱动力。而许多成长于本土、发展于他乡的乡贤,感受到政府的倾情召唤,携带建设家乡、谋利乡亲的强烈愿望,促成企业回归、人才回流、智慧回报,为家乡建设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推进家乡城镇化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比如,瑞安著名乡贤尤小平先生,2007年出资一千万元在瑞安设立了诚志助学基金,帮助20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紧接着近年又捐款五亿元,建一所公办的瑞安中学华峰校区,为家乡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增添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孙诒让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历史功绩在当代得到延续、传承和弘扬。
何谓“乡贤”?“乡贤”之“乡”表示其地域文化特征,意味着对家乡所具有的认同感、归属感,情感上的羁绊和牵连,同时也意味着其德行和才能获得了本土居民的普遍认同。
而“乡贤”之“贤”则由“贤德”和“贤能”两个方面构成,是乡贤们高威望、好口碑的来源。首先,“乡贤”是“以德为先”的,往往能够按照伦理规范立身处世,并善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本土乡民所崇尚的道德权威;同时,“乡贤”具有知识等对各类资源的支配能力,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比较成功或令人信服的业绩,维系、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固和发展。
“乡贤”一词虽由来已久,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也具有了“新”的含义和特征:人员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指那些出生在当地并且长期居住在当地的精英人才外,还包含“外出乡贤”和“外来乡贤”,新乡贤更加崇尚“义利并举”“道义与利益合一”的价值理念。
因此,新乡贤能够凝聚乡邻,在当地公共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够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能特长、道德力量、文化涵养,参与乡村治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激活乡村治理新动力,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基于上述对“乡贤”的界定以及对“新”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就如何持续推动新乡贤长期助力家乡发展略窥一二。
拓宽乡贤的地域属性,强化乡贤的情感关联。通过搭建新乡贤联络平台,如“同乡会”“团拜会”“招商大使”“引智大使”等各种仪式性活动,提高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新乡贤对家乡的情感联系。
提升乡贤身份的分量,推动乡贤引领风尚。在扩充新乡贤群体的同时,要注意严格新乡贤评选标准,筛选一批真正具备有德行、有才学、有贡献、口碑好、威望高的各界人士,且要把有贡献作为前置条件,使新乡贤组织更有分量,更有社会认可度。
加强平台支持,引导乡贤在家乡发挥作用。乡贤在资源、理念、技术、视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发挥这种优势,要让乡贤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更方便地服务家乡。为此,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联络渠道,通过线上联系、线下走访等方式定期向新乡贤提供信息;可鼓励海内外新乡贤回乡参加乡贤理事会,指导支持回归新乡贤成立或参与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将乡情、乡愁传播得更远;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广开言路,汇集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诸多要素,为新乡贤事业提供平台支持,促进新乡贤以不同方式实现资金、技术、企业、人才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