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京子 通讯员 李永余
阳光下,山坡上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阵列正输出电能;道路上,一辆辆用上新能源的绿牌公交车正在行驶,“黑尾巴”不见了……
全省第三批低碳试点县创建单位名单近日公布,确定4大类、共7家低碳试点县创建单位,其中,我市入选“能源低碳发展类”试点县。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低碳发展、绿色优先”的理念,先后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清洁能源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意见》《瑞安市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能源体系建设走在前列、“风光倍增”工程加速推进、能源低碳试点全面落地,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2021年至今,我市已成功申报低(零)碳村(社区)试点8个,乡镇(街道)试点1个。
“风光倍增”工程加速推进
并网容量超9.3万千瓦
今年3月,浙江大唐瑞安马屿镇50兆瓦“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首批20兆瓦并网。该项目是我市首个“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2.6亿元,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可实现年均上网电量5492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万吨。
马屿镇丰富的林地资源与完善的电力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了该项目落地,同时该项目的落地也打通了马屿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这个项目用地571亩,全部来自于瑞峰村的土地流转。这些地以前都是荒地,村民会去割茅草、砍柴火卖钱,但是一担100斤的柴火只能卖10元,而一亩地最多能砍五担。”马屿镇项目攻坚专班干部朱金胡介绍,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村里113户村民每年总计可增收17万多元。
在此之前,瑞安已成功列入浙江省整县(市、区)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聚焦重点区块,集中连片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2年至今,瑞安已并网容量超9.3万千瓦。同时,省“千项万亿”工程瑞安1号海上风电项目已实现陆上计量站开工,海域部分已签订海洋出让合同并办理海域使用权证。
先试先行深挖节能降碳潜力
首批林业碳汇交易900吨
“购买碳汇既响应了号召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也考虑了实际需要,这笔减排量将用于中和企业日常产生的碳排放。”新力新材料总经理陈培告诉记者,他们在瑞安首批林业碳汇认购签约仪式上认购了500吨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
今年3月,瑞安首批林业碳汇认购签约仪式分别进行了三笔碳汇交易,共卖碳汇900吨,每吨价格100元,共计9万元。这笔“碳交易”卖出的并非是实体的煤炭,而是经量化核证后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是温州首批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
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林业增汇试点县、省首批浙林碳汇(碳普惠)项目减排量开发试点县,瑞安深入挖掘降碳潜力,全力做好降碳工作。今年,我市还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经开区获评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与此同时,瑞安还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切实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为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保驾护航。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144座,公共充电桩1673个,公共充电设施乡镇(街道)覆盖率90%,并成功创建充电基础设施示范样板县。
“下一步,瑞安将以能源供给低碳化、利用高效化、改革体系化为路径,着力构建能源供给、消费、制度三大体系,进行能源项目和基础设施攻坚,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基地,加快用能和碳排放预算化改革,助力瑞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