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苏盈盈)日前,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今年1至11月份,我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79%(修正后),优于国家规定的城镇供水管网基本漏损率7%以内的标准。
随着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地下密布着无数的供水管网,出现漏损就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如何精准识别漏损区域?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不断完善供水管网设施、科学调控管网压力,健全管网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着力解锁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密码”,切实履行节水使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稳定。
陈旧管网是漏损的高发区域,温州公用事业发展集团瑞安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安水务”)每年根据管网使用年限,结合区域漏损分析制订年度管网改造计划,2023年投入约1200万元对38个团块的陈旧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降低因管网陈旧、破损造成的漏水损失。
该公司制定年度管线巡查计划,安排检漏人员对全市所有管网及附属设施进行日常“日巡”和“夜检”;推广应用先进检漏设备,噪声监测仪等设备,为及时发现管道漏损提供了保障;加强检漏人员技能培训,定期聘请专业检漏公司进行体检式检漏和技术指导;同时,防范因工程施工等原因对供水管网造成人为破坏。
“加强和完善DMA分区管理模式,对漏损管道实现精准评估和修复。”瑞安水务运营保障部经理潘开杰介绍,DMA分区管理模式(分区计量管理制度),是一种针对供水管网的智能化管理方法,是通过对供水管网实施分区,并持续监测每个分区的流量,从而实现对管网破损的快速识别和修复,以及对区域漏损水平的精确评估。
目前全市共安装了1000只各类口径的分区计量表,组建DMA分区一级区域12个、二级区域60个、三级区域80个、四级区域1033个。瑞安水务安排专人、专班对DMA各区域流量、压力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专题对比分析0时至5时各分区流量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数据,为检漏、控漏工作指明方向。
为提高水表的抄见率、准确率,该公司制订2023年周检到期水表更换计划,投入约1000万元更换周检到期的11万只水表,提升计量的精准度,减少计量损失。同时加大违章用水核查力度,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监督,定期开展0吨用户、异常用水量用户、施工场地、主要道路消防栓等的违章巡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追回水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驻瑞安水务公用执法联络办公室挂牌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和瑞安水务抽调人员进驻该联络办公室,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城市供水等工程和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及时消除因第三方违法违规施工损坏设施而造成的影响,落实全市供水等领域相关违法行为的查处,协调供水等领域相关部门间的执法协同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