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桥梁 一抹乡愁
■林南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桥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心灵的纽带,承载着沉甸甸的乡愁。一座桥梁,一抹乡愁。

    我年少时曾在飞云江南岸一带学习和生活,一个地处千年古渡的南岸渡埠、瑞平塘河北端起点的水乡古镇——瑞安市飞云镇(现为飞云街道),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里的许多地名,带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其中含“桥”字的村名特别多,如孙桥、章桥、吴桥、桥邻、桥里、桥东、桥南等。

    桥名与地名串联起来,饱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孙桥,全村最出名的当属栏杆桥。据《瑞安市志》(2003版)记载:“栏杆桥,位于飞云镇孙桥村,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南北相向跨架,为五孔梁式石桥,跨度22.20米;中孔跨度4.55米,南首2孔4.35米和4.20米,北首2孔4.55米和4.20米。桥面宽3.10米。原有石栏杆,现栏杆仅剩留望柱1根,高0.82米,青石制作,该桥保持南宋原建风格,是研究浙南水乡古代桥梁建筑史的重要实物。”

    《瑞安市地名志》的记载则更加详细,除建成年份和长度等内容外,还有一段对其建筑风格的描述:“……桥墩每缝方形石柱五根。各孔均铺花岗岩质桥墩六条,桥板石正面磨光,并刻有缠枝花草纹和横条纹。1986年列入瑞安市(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若身临其境,你会发现栏杆桥所处的位置环境清幽,桥下河水清澈,倒映着一排绿树矮墙,极具江南风情。岸边立有一块石碑,文字内容有些模糊:“孙桥栏杆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为五孔梁式石桥……保护范围:整座栏杆桥;建设控制地带:四周离桥各40米。”这是瑞安市政府于1988年所立的石碑。另据《瑞安市地名志》载,村内栏杆桥由孙姓出资兴造,故名孙桥,村从桥名。邻近的桥里村也因栏杆桥而得名,因居于栏杆桥内侧,故名。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村叫吴桥,《瑞安市地名志》记载:“相传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水后,吴姓始姐由福建省迁此,后裔在(今码道至曹村一带)的塘河上建造石桥一座,遂名吴桥,以桥名村。”吴桥村的出名,源于瑞安动车站和五洲商贸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于此。2004年12月26日,温福铁路浙江段工程在吴桥村破土动工。温福铁路的开通,见证了瑞安从一座没有铁路的小县城正式迈进“高铁经济”时代,也给位于瑞安动车站旁的吴桥村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章桥和彭桥同为古桥名,也是地名。在《瑞安市地名志》上均有记载,可惜遗迹没有得以保存。桥邻、桥东、桥南则是飞云街道的3个居民区,皆因其所处飞云江大桥的方位而得名。

    近几年,继飞云江大桥之后,全长79公里的飞云江瑞安段又飞架起多座大桥。据《瑞安市志》(1997-2012)载,飞云江三桥(即瑞安大桥)、飞云江特大桥(铁路桥)和飞云江大桥姐妹桥先后于2009年、2005年和2011年通车。首条跨飞云江公铁共建桥梁——永宁大桥也即将建成通车,拥江发展实现了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故地重游,我漫步在飞云江畔的南外滩,感觉碧水蓝天格外明净,回眸凝望,承载着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怀的波光桥影,仿佛也在诉说着水乡古镇的时代变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冬日的大白菜
拓片:穿越时空的历史印迹
一座桥梁 一抹乡愁
回 响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一座桥梁 一抹乡愁 ■林南斌 2024-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