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公斤一百元的“宝宝挂面”、两三百元的婴儿洗澡盆、三四百元一套的婴儿专用餐具……只要在产品上贴上“婴幼儿专用”标签,价格就会迅速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涉童产品的高溢价现象早就存在并招致巨大质疑,为何这些年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何总有父母愿意交这“智商税”?婴幼儿产品价格虚高现象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
婴幼儿产品打着“婴幼儿专用”标签,可商家瞄准的却是大人“给孩子最好的”消费心理。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优生优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培养,往往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各种所谓“必备”或者“高大上”的母婴用品。可是,有些标注“婴幼儿专用”的食物,其实从配料表和营养成分看,和其他相同种类的食物并无区别。年轻父母们通过购买高价婴幼儿产品获得“好爸爸”“好妈妈”的价值满足感——普通的勺子、饭碗、电吹风,不能提供这种情绪价值,只有定价不菲的“儿童专用”商品,才能满足“给孩子最好的”的心理需求。而商家也正是抓住了当下家长优生优育、精致育儿的心理,把父母当“韭菜”收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地去教育培养,家长切莫陷入“自我感动”的误区。当下,不少家长放任孩子上课浑水摸鱼,却热衷于花钱为孩子报名师补习班,以为能填补学习上的漏洞,实则是“甩手掌柜”不负责的表现;有些“低头族”家长将“陪着”当作“陪伴”,玩具一件比一件花哨、价格一次比一次昂贵,却不知边玩手机边陪孩子并非有效陪伴。这些行为,和购买高价婴幼儿产品一样,只是家长通过“为孩子花钱”来获得“好爸爸”“好妈妈”的价值满足感而已。
家长购买婴幼儿产品,应理性辨别,量力而行。那些“想给孩子最好的”家长,应该真正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切莫陷入扮演“好爸爸”“好妈妈”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