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1版:要闻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50年种粮的“加与减” 一代农人的“苦与甜”

    本报讯(记者 戴志胜 特约记者 方孔德)“这麦子长得真不错。”春节刚过,在家闲不住的马屿镇种粮大户项宝荣又在农田里转悠,看一看1900多亩小麦的长势。在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麦田如一张绿毯铺在大地上,长出了一束束麦穗,透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冬闲田”里种小麦,是这几年项宝荣增加收入的一项举措。今年,他种植的小麦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亩。“去年小麦的价格达到每斤1.43元,政府还有种粮补助,所以说晚稻收割后种植小麦还是比较合算的。”老项精打细算,种得好的农田每亩能收250公斤麦子,到5月初麦子收割后就种上早稻。一年下来,一亩田可以收三季农作物。

    今年63岁的项宝荣已种了50年的田。从最初的几亩农田,到现在的田数千亩,项宝荣的种田之路走了大半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田很苦,那时候农机少,基本上靠人工插秧、割稻。”项宝荣说。1996年,项宝荣用上了第一台粮食收割机,开启了水稻生产农机化作业的道路。随着农田承包面积不断增加,项宝荣的粮食收割机也经历了五六次更新换代。近年来,项宝荣在农机方面的投入达到三四百万元,拥有4台收割机、5台插秧机、10多台耕作机械、17台烘干机,另外还有4台植保无人机。水稻生产从育种插秧植保到收割烘干入库,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

    “现在种田靠机械,我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轻松多了。”项宝荣说,2008年,他种植的农田就达到了3000多亩,长期雇佣60多名工人。当时每天凌晨三点钟,他和家人就要起床为大家做早餐,最忙的时候工人达到了350多人,他们经营的农场犹如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如今随着农机的大量投入使用,农场长期雇佣的工人减到了10多人,最忙的时候也不过100来人,就可以顺利完成三四千亩的水稻生产作业。

    除了劳动力方面的变化,让项宝荣感受最深的还是政策红利带来的变化。2002年,由于种田效益低,一亩地的收入不足200元,许多农民进城打工,纷纷贴钱让项宝荣种地,项宝荣为其代缴农业税后,就可以免费种植农田。

    2003年1月,我市全面取消农业税,成为全国在农业税改革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县级市。2005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助等惠农政策接踵而至,加之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种田也有了另外一番气象。很多农户纷纷抢租农田,农田承包流转也从“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租金“水涨船高”,每亩达到了500多元。如今,每年的“租田战”也成了种粮大户们的一件心头大事。

    “今年已经有3000多亩农田落实了,年底发放了200多万元租金,春节后预计还会再落实一些农田。”有了“基本盘”在手,项宝荣的心里也轻松了许多。这几年,项宝荣也在我市之外的一些地方种植水稻,今年在鹿城区藤桥镇流转1000多亩地,前几年也曾在瓯海区三垟一带种植水稻。

    项宝荣说,他种田50年来,深切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的关爱和支持。作为一名种粮大户,他曾担任温州市和瑞安市政协委员。这几年,他将家庭农场的管理交给儿女后,自己又一门心思扑在了土地上。

    新春伊始,项宝荣除了照看好小麦外,也早早准备起了春耕备耕工作,计划3月3日就开始育种。

    “春节过后又开始忙起来了,能够在地里干活,我就感到高兴,浑身舒坦。”闲不住的项宝荣笑着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财富榜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瑞籍运动员
谢浩南表现优异
鼓足干事创新精气神
干出进位争先新气象
50年种粮的“加与减” 一代农人的“苦与甜”
瑞安日报 要闻 00001 50年种粮的“加与减” 一代农人的“苦与甜” 2024-2-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