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圣国
为爱而藏 每个藏品都是故事的主角
泉州晚清德化白瓷“济公”

    ■ 余盛强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以“寻宝”为乐,收藏为梦。对他们而言,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每一件藏品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与记忆,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与藏品对话,聆听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魅力。

    意大利瑞安同乡总会名誉会长、杭州瑞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圣国,就是这样一位收藏家。当走进他的“文锦楼”收藏室,两旁的收藏展柜整齐有序,玻璃柜里陈列的老相机,锦盒里摆放的印章,墙上悬挂的字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那是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而这位痴迷于收藏的中年人,更像是一位收藏历史、保存文化的捍卫者。

    不断沉淀     收藏是一次学习分享的过程

    王圣国的收藏爱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集邮开始培养。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入手了一套首日封,从此对邮票爱不释手,打开了收藏的奇妙世界。他将收集到的邮票分门别类,弄成一册册邮集,至今保存完好。他尤其忘不了当年排队去邮局购买刚发行邮票的热情。1985年他办了企业,赴外出差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触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新鲜玩意。而他这时候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钱才能搞收藏,才能买得起他爱的收藏品。于是,他收藏的门类进一步拓宽,古钱币、票证、雕塑、玉器等物件都成为他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末,王圣国赴意大利生活经商,此后的欧洲生活经历大大拓宽了收藏爱好的视野。一个周末,他驱车去意大利阿西西旅游逛街时,在一家古董店发现一件别致的工艺品,八仙造型,询问后得知是五六十年代从国内出口到国外的,当时价格也不高,他便毅然收入囊中,带回国内,成为他藏品中第一件来自国外的物件。闲暇之余,他都会驱车到欧洲各地比如西班牙、法国、奥地利转转,逛逛古董店、拍卖行,喜欢搜罗自己喜欢的老物件,尤其青睐中国元素的物件。在强烈的使命感和对古玩的热爱驱使下,他总会一探究竟,合适的话便会购买用于收藏。有一次,他在意大利罗马的一家古玩店里见到一件瓷器,济公造型,做工很精良,没有挂釉,他的直觉是,这也是从国内流出的物件。经查证,果然是产自泉州的晚清德化白瓷,便果断入手了。在王圣国的藏品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国外。收藏这些物件,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是将流落于国外的老物件带回了家。

    王圣国称,收藏对自己而言是一次学习提升的过程。多年的收藏,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单凭古董商一张说得天花乱坠的嘴,是无法确保物件的真实,收藏者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一双敏锐的眼睛,特别是书画作品,个人风格特别强烈。收藏绝非易事,无论是收藏书画,还是老物件,都是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功课做足,学养、审美缺一不可。为了鉴定一件疑似的珍品,他需要研读大量资料,反复比较,练习“眼力”,比如书画纸墨、印章等。然而,正是这种艰辛与挑战,让他的收藏之路充满了未知与惊喜。现在,对藏品真伪的判断,虽说准确率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但百分之八九十还是有的。他说,只有始终怀有谦卑之心,保持学习,才能真正收获好品位的藏品。

    为爱而藏     一件器物就是一段历史

    经常有人会问王圣国“你的镇馆之宝是哪一个?哪个最值钱?”对此,王圣国的回答很巧妙,“都值得珍藏。”“每一件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他说,每一件器物都蕴藏着很多的人文信息,没有可比性。只要好好解读,每个物件都是一本书,都是一件珍品,背后都会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故事。我们能够从它们中追溯历史,汲取人文知识。

    王圣国收藏门类广泛,但最近20来年,收藏的领域却有所收窄,以名人字画、拓片和印章居多,而且追求精品佳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每遇佳品,不惜重资购求,他收藏的第一幅字画是从国外收购过来的赵孟頫画马图。到现在为止,他收藏的书画作品颇为可观,比如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吴冠中、启功等名家作品,在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中,令人仿佛穿梭时空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

    他认为,收藏名人字画、拓片等特别有意思。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有流传的故事和记录,很多都会在作品上留有印记,比如收藏章、题跋。在品赏中了解创作背景,深悟画境内涵,提升修养。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收藏的明末清初八大山人一幅画的边角发现了“易均室万灵蕤夫妇寓赏”的收藏章,从中获得了很多信息,说明这幅画曾被易、万夫妇俩收藏过。万灵蕤是瑞安大才女,出生于公元1907年,卒于1975年,是清末“翰林四谏”之一黄体芳的外孙女,黄绍箕的外甥女,近代篆刻家万季海(万隽选)之女,近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收藏家湖北潜江易均室之妻。万灵蕤工书善画,尤擅毡墨,喜欢收藏。易均室先生与夫人万灵蕤,可谓是神仙眷侣,琴瑟调和,风雅别致。易先生尝自言:“潜江易忠箓字均室、万瑞药字灵蕤夫妇,读书研古之所曰稆园,赏鉴毡蜡之所曰静偶轩,书画吟啸之所曰沧浪一舸,怡情乐志之所曰灵蕤馆。”易均室、万灵蕤夫妇俩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一枚收藏章上,却是难得一见,很有收藏价值。

    再如,王圣国收藏的梅兰芳戏剧人物画颇有特色。这些画将国画的美与戏曲服装、化妆、舞台布景结合起来,令人拍案叫绝。王圣国说,梅兰芳是京剧大师,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位书画家,而书画水平也不低。早在1915年,唱戏之余梅兰芳开始向画家王梦白学习绘画,并时常得到“上画派”杰出代表吴昌硕的指点,后来梅兰芳与齐白石结为好友,吴昌硕、齐白石时常在梅兰芳家作画。在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纠缠,梅兰芳深居简出,不再登台,一度以卖画为生,呈现出艺术家的高尚风骨和情操。

    可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生命,都有故事。王圣国对每一件藏品都注入了自己深深的情感。用心聆听它们的心声,用情感悟它们的韵味。他与藏品之间,仿佛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纽带,将他们的心灵紧紧相连。王圣国在整个收藏过程中,也是不断对中国艺术学习研究的过程。谈起某一件收藏品,他都能与你从艺术内涵、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娓娓道来,并对古今名家的作品风格特点也都能分别一一精准点评,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无不令人叹服。

    坚持初心     让更多的人喜欢艺术

    市场经济发展以来,收藏界价值取向也由单纯的兴趣、学问转变为投资行为。看到了市场的商机,一些收藏人也做起了买卖,“倒”起了收藏品,并获利不少。随着收藏数量越大,他越有眷恋情结,不愿意以轻易交易赚取厚利。一遇极品贵珍,沾手后得如至宝,爱不释手,顶多是以物易物,用好的藏品去换更心仪更好的藏品。王圣国的收藏并非出于炫耀或财富的积累。相反,这些物品是他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近日,王圣国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镌拓春秋”高古拓片艺术展等公益活动,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参观。期间,他不遗余力地普及拓片知识,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项艺术。王圣国曾见到一个政府主导的博物馆藏品实物稀少,便毅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多部老相机慷慨赠送。现在,王圣国每天仍然忙着收藏和展览的事儿,接下来,他想把自己收藏的老印章带到公众面前。我们静待他的新展览计划,感受他的收藏幸福,并通过他的这扇文化窗口回望厚重的历史。

    在收藏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董震宇,亦是书画家、收藏家,他们分享彼此的珍藏和故事,一起办展览,一起出书,一起赴外参观、淘宝。期间,他们彼此也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点滴。这种纽带,是他们对文化的共同热爱,更是对美的无尽追求。

    【人物名片】

    王圣国,1965年出生于瑞安城关,20世纪90年代末旅居意大利经商,瑞安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意大利瑞安同乡总会名誉会长,杭州瑞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瑞深读
为爱而藏 每个藏品都是故事的主角
瑞安日报 天下瑞安人 00002 为爱而藏 每个藏品都是故事的主角 2024-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