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又一日,随着时间一起更新的,还有瑞安这座城市的颜值。眼下,瑞城“新陈代谢”不断加速,这与我市“三万行动”一系列举措息息相关。
2023年,我市将“万亩整治”“万亩盘活”“万亩拆改”行动作为强保障促发展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举、务实之举,集各方之力,强力攻坚推进,要素争取创下新高,有机更新加速推进,集约节约利用高效,全力构建要素充足、保障充分、投资充裕的发展环境,为瑞安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列入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入选全省有机更新试点城市,获批浙江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产生耕地指标位居温州第一,批而未供土地清理、低效用地再开发数量均居温州第二……一项项国家、省级试点,一个个“第一”“第二”,都显示我市“三万行动”交出了一张不平凡的答卷。
万亩拆改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2023年,我市力度再加大、速度再加快,大力实施“万亩拆改”行动,党员干部攻坚突破,滚动推进沙河新村等55个团块拆改项目,提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随着最后两幢房子被顺利拆除,安阳街道环隆山团块项目于去年3月实现签约、拆除“双清零”,成为我市当年首个“双清零”的团块拆改项目。“历时十七年之久,今朝终于清零!”负责该项目的安阳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胜说。
环隆山团块拆改项目于2006年由三圣门村启动,后因种种原因被搁置,2017年由安阳街道接手攻坚。安阳街道办事处组建攻坚专班,由街道“一把手”挂帅,集中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捆绑单位人员等力量,实施挂图作战、全力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双清零”。
征地拆迁工作历来是项目建设推进中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在众多团块项目中也存在一批持续多年的历史遗留项目。面对这些历史遗留项目,我市选择将其“摆在桌面上”,攻坚拆除了包括迟滞17年的环隆山团块拆改项目等一批想拆但一直没拆的团块。
和环隆山团块拆改项目一样,104 国道汀田段改造提升工程(金凤社区)也是一个持续多年的历史遗留项目。2023年11月,位于104国道汀田段塘下至瑞安市区方向这侧的几间民房被有序拆除,这个持续11年的历史遗留项目又“动”了起来。
此外,2023年,我市迭代升级未登记建筑认定、房屋重置价标准等系列保障政策,制定《瑞安市团块拆改政策汇编》《瑞安市征迁工作指引和规范》,积极探索创新房票、现房两大安置模式,助力城市更新改造。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有18个团块实现清零,其中瑞安大道涉及上马-后朱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池工业区团块改造、陶山花园工业区团块改造等8个项目实现签约、拆除“双清零”,沙河新村团块改造、莘塍东新老工业点团块(富周产业园一期)改造、上金村沙门城中村改造等10个项目实现签约清零,其余项目有序稳妥推进中。
拆是为了更好地建、更好地发展。如今,一批批拆改项目开工建设,城市有机更新取得新突破,昔日城市的“痛点”正逐步成为亮点。如环隆山团块计划打造成自然“颜值”、文化“气质”兼具的隆山公园“门面”,并将连接塘河夜游、万松山公园,打造“休闲健身+山水游玩+特色餐饮”于一体的中心商圈。
万亩整治
释放土地综合效益
近日,马屿镇工作人员来到来安村,眼前是一大片的农田,农民们正在为春耕备耕做准备。“这里原来是一块抛荒地,去年经过旱地改水后,不仅与周边农田连成一片,还种了晚稻,收成还不错,亩产约500公斤。”马屿镇工作人员说。
抛荒地变良田得益于马屿镇、曹村镇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天井垟是我市难得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也是目前浙南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我市结合实际,启动实施该整治项目,总面积包括天井垟区域在内共2.95万亩。
据介绍,该项目将实施绿色农田、耕地功能恢复、耕地生态建设,重点开展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数字化等整治内容,预计今年竣工验收。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形成集中连片耕地2.44万亩,新增稳定耕地面积489亩,修缮田间道路10千米,生态田坎沟渠12千米。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问题,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现永久基本农田由‘小田’变‘大田’,从‘满天星’到‘百千万’,就如马屿镇有137块‘小田’经过整治后,将与周边农田连成一片。”马屿镇副镇长蔡常亮说。
“小田”变“大田”,“满天星”到“百千万”。马屿镇、曹村镇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只是大力推进“万亩整治”的缩影。去年,我市按照“全域整治、一体推进、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原则,启动一体化土地整治,大力推进一体化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塘下凤凰山北侧山脉水田原为一处采矿用地,占地38亩,塘下镇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踏勘后,认定其具备复垦为水田的条件,于是在矿山整治完成后,立即启动了复垦工作。如今,废弃矿地“摇身”变成大片良田,一年可种植两季水稻,间歇期还种植花菜等蔬菜。
塘下镇青岙山废弃矿山整治区西侧的海西路上,车辆飞驰、行人不断。“整治前,这里山体上岩石裸露、倒挂至路边,尤其是下雨、台风天落石频发,村民不敢靠近、车辆不敢通行,还影响了村庄整体生态风貌。”回想起过去的情景,塘下镇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英感慨万分。
验收入库垦造项目29个,产生耕地指标1581亩,位居温州第一,水田指标2496亩,完成量居温州第二;科学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央地合作”,谋划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单乡镇项目3个,数量为温州最多;实施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2个,完成耕地连片整治25173亩,位居温州第三……这是去年我市大力推进“万亩整治”交出的成绩单。
万亩盘活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等要素保障。我市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土地资源紧缺。虽然面临土地资源“拮据”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等情况。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进一步盘活要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瑞安势在必行。那么,如何盘活土地要素,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市给出的答案是实施“万亩盘活”行动。
2023年,我市按照“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分类施治、精准处置”的原则,实施“万亩盘活”行动,通过批而未供土地清理、供而未用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开发,高效推进土地“双清”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
机器轰鸣不断,工人们铆足干劲……走进位于云周街道的杏里村工业产业园二期,入驻的5家规上鞋企忙而有序地生产着。
杏里村工业产业园二期由原来的杏里村工业集聚点改造提升而来。区别于过去的“低小散”企业和家庭作坊,杏里村工业产业园二期如今“请进来”的都是规上企业和“小升规”培育企业,走低耗高效转型之路已成为这些“优等生”心照不宣的默契。
据悉,杏里村工业产业园一期共五幢五层,目前有5家“小升规”企业入驻,2023年投产后增加工业销售产值0.55亿元;二期共五幢六层,计划总投资额2.58亿元,目前引入5家“小升规”培育企业,实现了入驻企业腾笼换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样位于云周街道的马头村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改造后建成自动化专业鞋类智造生产基地,预计入驻16家规上企业,每家产值规模均超过5000万元,总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引领打造创新研发、时尚设计、智能生产、云端展销的全链式产业生态。
寸土寸金,须精耕细作。自“三万”行动实施以来,我市紧盯低效用地抓盘活,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全面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激活“存量土地”换取“发展增量”,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仙降街道则启动推进胶鞋产业基地老工业区、蒋岙-金山老工业区、埭头老工业区等3个老工业园区改造项目。“如今的厂区规模难以匹配生产需要,产能上限难以突破,异地发展的计划都在脑海中盘旋了好几年!”不少企业主表示,对他们来说,老旧工业区改造是一场发展“及时雨”,让他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成效如何,数据最能说明。2023年,全市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2202.6亩,完成拆除面积1009.3亩,拆后供地面积483.5亩,拆后开工建设面积104.2万平方米,老旧工业区团块拆改指标稳居温州各县(市、区)前列。
除了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外,我市强力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清理、供而未用土地处置,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2023年,我市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清理2601亩,低效用地再开发3849亩,数量均居温州第二;完成供而未用土地处置418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