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翔翔/文 王鹏洲/图
自2014年经开区天瑞路上开了第一家月子中心,产后母婴照料服务机构在我市“落户”已有十周年,从曾经1家发展到如今7家。月子中心这一新业态蓬勃发展,却存在监管盲区。
今年3月,我市出台《瑞安市产后母婴照料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引导机构规范、有序发展,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健康。月子中心发展从此有了“指引”。
月子中心体验如何?它能让人安心舒心度过产褥期吗?近日,记者邀请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多地走访,一探究竟。
“姓公姓民”选择哪家好?
昨日下午,锦湖街道的一家月子中心来了几名咨询入住事宜的孕妈准爸。前台销售人员热情地示意顾客穿上鞋套,带着他们一边参观房型一边介绍服务项目。
近年来,选择在月子中心度过产褥期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希望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享受科学专业的产后母婴护理,同时避免与长辈在“如何科学坐月子”上产生争执。记者走访安阳、玉海、锦湖一带四五家民营月子中心发现,每个月子中心都推出了好几种套餐,价格在3万多元到7万多元不等,区别主要在于入住时长、房型大小和母婴护理项目次数不同。
“95后”小陈不久前入住玉海街道城东市场路的一家月子中心,她直言体验感不错。“整体环境宽敞亮堂,房间每周消毒、每日打扫。我定了近5万元30天的套餐,有一些产后形体恢复活动,有‘24小时呼叫式服务’,中心还为宝宝举办满月仪式、拍满月照。去月子中心不就是看中服务贴心,可以当‘甩手掌柜’,图个清静享受吗?”小陈说。
除了民营月子中心,在我市还有一家温州地区唯一的公立月子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月子中心,也深受产妇喜爱。该月子中心于一年多前启用,位于住院部20楼,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设有14间月子房3种房型,价格从3万多元到5万多元。
“市妇幼保健院是首批温州市儿童友好医院试点,在医院开办月子中心,能满足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指导需求,也能为我市构建生育友好环境‘添砖加瓦’。”副院长金锦远说。
该月子中心的出现,打破了温州地区月子中心只姓“民”的局面。“月子中心等于是医院下属的一个科室。很多产妇选择在我们这里‘坐月子’,正是看中了三级乙等妇幼专科医院的平台优势,希望得到更科学专业的产后照料,为自己和新生儿‘护航’。”该中心护士长黄思如介绍,月子中心采用婴儿睡眠监测系统,每张婴儿床上均安装相关配件,时刻监测新生儿呼吸、心率和睡眠质量;中心所有护理人员均来自各产后母婴病区,有10年工龄且有生育经验,提倡照护与教育并行,指导新手父母家庭掌握相应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构建和谐家庭。
“在这里生完能直接‘坐月子’,实现了生、养无缝衔接跟踪式服务,很方便。”37岁的二胎孕妇小王患有妊娠高血压,她看中公立月子中心特有的医疗、保健、中医和康复资源,希望能“买个”放心安心。当得知如今14间月子房几乎被预订完,档期已排到了10月份后,小王略显失落。
月子中心姓“公”好还是姓“民”好?市妇联有关工作人员认为,大家各取所需、货比三家就行。产妇可以多留意月子中心食品安全卫生情况,是否建设智能“阳光厨房”,是否与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达成卫生服务协议,综合考虑月嫂和护士资质、环境舒适度等。
月子中心能让人吃住放心吗?
月子中心服务对象是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人群,孕妈们在选择的时候总是谨慎细致。然而“坐月子”是一项典型的中国特色,相关照料机构最初出现在台湾,近年来才进入大陆市场。无太多经验可循,加上准入门槛低,前几年,全国各地不乏出现一些负面案例。
我市月子中心行业“诞生”至今才十年,一路在迷惘中摸索着成长,随着《办法》出台,那些难以被消费者“看得见”的食品安全、产后护理等方面是否规范?近日,记者邀请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人士随机走访3家月子中心,一探它们的专业服务水平。
走进玉海街道一家月子中心,只见接待大厅内悬挂着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十分显眼。来到月子房,走访组随机抽查了几名月嫂的相关证件,虽然证件颁发机构不尽相同,但均持有母婴护理师证和健康证等。
市卫健局妇幼与老龄健康科工作人员介绍,《办法》规定产后母婴照料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须每年在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并提倡从业者考取母婴护理师、健康管理师等专项职业资格证书。“如此一来,原本水平参差不齐的月嫂有了相应的服务技能和健康保证,能提高护理质量。”该工作人员说。
随后,走访组来到后厨,只见这里粗加工、烹饪、备餐和洗消等功能区齐全,砧板刀具等工器具色标管理到位,做到了“红蓝绿”分类管理,仓库里的食品根据类别分区存放并贴上了标签。
在察看了玉海、锦湖、安阳的3家月子中心后厨后,走访组发现这3家月子中心食品卫生方面基本无大碍,但存在一些共性小问题,比如待加工净菜叠放、天花板破损未及时修复、食品标签信息不完善、保洁柜未及时密闭、部分留样食品重量不足125克等。“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仍需注意,比如天花板破损看似与食品安全无关,万一虫害从破损的地方侵入,就会带来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分局副局长鲁智省说,下一步他们会让辖区所加强监管,督促做好问题整改。
“在《办法》出台前,大家对月子中心这个新行业不是特别关注,加上这些食堂对内不对外,之前的监管力度、频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如今,我们不仅监管力度加强了,还实现了全市7家月子中心智能‘阳光厨房’建设。”鲁智省介绍,智能“阳光厨房”就是在月子中心后厨的粗加工切配、烹饪加工、清洗消毒、备餐分餐等各个关键点位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还在留样、消毒、备餐等设备或区域安装了物联监控设备,可实现温湿度和违规AI抓拍预警。这样,不仅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实时监管,产妇、家属也可以通过月子中心的显示屏随时查看。
“10岁”新业态如何站稳市场?
一次两次的检查虽不能完全代表长期持续的结果,但我们能通过个例“管中窥豹”——如今,我市月子中心一改前几年鱼龙混杂局面,总体上经营规范。这样的变化,少不了《办法》的“功劳”。
“近一年来,我确实感受到了我市月子中心新业态正朝着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大步迈进’,也很少听到‘吐槽’了。”《办法》的重要推动者——市人大代表陈爱雪如是说。陈爱雪曾是护士出身,对母婴护理行业十分关注。前几年,她听到了一些市民对月子中心的抱怨声,有说服务不到位、食品不卫生的,有哭诉机构倒闭导致定金“打水漂”的。于是,她将视角放在了产后母婴照料服务行业,经调研发现,月子中心提供的诊疗康复、生活照护、住宿、餐饮等服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而现行法律法规均未明确月子中心的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晰,行业弊病和矛盾纠纷也愈加明显。
于是,陈爱雪思考着如何给“10岁”新业态找一个“监护人”。去年市两会期间,她提交了相关建议,建议明确监管主体、落实行业主管,实施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专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年来,从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到月子中心签订行业自律承诺书、跨部门综合检查,再到今年3月出台《办法》,一系列举措无疑给月子中心发展提供了规范。
《办法》明确了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涉及卫健、公安、人社、住建、市场监管等近10家单位。如卫健部门依法负责机构的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监督管理,指导医疗机构设置,协调与辖区医疗机构协作,以及依法查处非法诊疗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负责食品安全、收费价格、广告宣传内容等;住建部门依法负责房屋建设环节的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和抽查工作等。
据了解,我市还将于今年6月前迭代升级打造“母婴保健机构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实现跨部门综合监管。“比如月子中心日常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各管各重复多次上门检查非常不便,有了这个场景应用,能减少打扰次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科科长林丹说。
月子中心日渐规范,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全面三孩放开以及“科学坐月子”的观念日益普及,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将占有更多市场?
市卫健局妇幼与老龄健康科有关负责人不以为然。“前几年数据我们不清楚,去年调查发现,全市7家月子中心床位数约180张,一年能为约2000名产妇提供产后照料服务,实际入住率大都不超过55%。也就是说,去年我市一年选择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只有1000多名。”他说。
“到月子中心‘坐月子’不是必然选择,随着生育率下降,未来月子中心生意‘不好做’,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该负责人说,去年,市卫健局牵头全市月子中心与辖区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如每周会有两名医生到月子中心查房巡诊,让产妇在合适的价格享受更优质、更科学的产后母婴护理服务。未来,月子中心要想吸引更多顾客,持续健康发展,或许“月子中心+医院”合作模式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