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永琪
“医学这充盈着激情的事业,燃烧了我的青春岁月。20多年的风风雨雨,20多年的喜怒哀乐,20多年的刻苦辛劳,是我无悔的追求。那收获果实的无限喜悦、积攒厚重的生活阅历,使我走出胆怯,越过沟壑,迈向希望,收获成功。”一生与医结缘的浙江癌症中心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李涛曾如是说。且看,他所总结的从医路上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李涛从医路上的第一重境界,套用王国维的话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李涛出生于瑞安林垟,那里有柔美的水乡风韵和古镇遗风,每走几步就要过桥,每过一个弄堂就能见到河流,木门花窗的古屋和老宅更是随处可见。难得的是,这里历来有悬壶济世的传统。幼年时的李涛耳濡目染,对医者怀有敬佩之心。
上小学的时候,李涛家隔壁开设了一家诊所,里面有位老医生,鹤发童颜,长须飘飘,颇有道骨仙风韵味。当时李涛一有空,就喜欢到这个诊所里玩。晚上诊所停止营业后,老医生喜欢小酌几杯,时不时便给李涛几块美味豆腐干,还给他普及一些简单明了的医学常识。慢慢地,李涛开始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
1990年,李涛从林垟镇中初中毕业,考入瑞安中学。在这所环境优美、学风优良的百年老校,度过快乐简单的3年高中生活。他的思想渐趋成熟,人生阅历也越发丰富。在瑞安中学良师精心指导下,1993年,他凭借自身努力考上以“治学严谨”著称的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走上学无止境的漫漫学医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涛从医路上的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998年,他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被分配至浙江省肿瘤医院工作。他先在头颈脑外科工作。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孜孜不倦学习前辈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力学笃行,李涛逐渐成长为学科中坚力量、技术排头兵。他不仅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青年骨干,更在教科研学科建设中挑起大梁。
2002年,医院指派李涛作为带头人,创建骨和软组织肿瘤外科。该科专业涉及疾病非常繁多,而且疾病类型广泛多变,手术难度大,对专业医生要求非常高。除需具备肿瘤外科医生全面知识外,还要有骨科医生专科知识。因此,在国内,仅有几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才开设相关学科。这一任务落在李涛身上,不可谓不重。
天道酬勤。那几年时间,李涛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科室建设颇有成效,取得喜人成绩,为国内同行认可和学习,开展关于各种骨和软组织肿瘤及恶性皮肤肿瘤的高难度复杂手术,填补多项单位内的技术空白。与此同时,李涛还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成为当时单位内最年轻的全国专业委员会委员,后又被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学组副组长。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涛说,自己的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致力善行,对患者始终怀着仁爱之心。如今,医学水平进步很快,从医者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前沿的医学理论,才能在医学研究领域大有作为。作为学科带头人,李涛乐于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注重对团队医师继续教育和培养,还积极投身于骨和软组织肿瘤保健知识与防治常识普及中。他坚信,每一名患者都应该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爱护自己的健康。一直以来,李涛把“言宜慢、心宜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对待患者,总是以平和语气宽慰患者;在手术上,他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术后细致入微地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获得患者及家属一致好评。
作为一个医生,看到病患康复就是他最大的快乐。李涛说:“我很荣幸自己选择并从事医生这救死扶伤行业,在将来时间里,我会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医技致力于善行。”
今生与医结缘,可谓“倾心、痴心、慈心”不改,这在李涛20多年从医路上的三重境界得到充分体现,他将继续为此而“上下而求索”。
【人物名片】
李涛,1975年出生,1993年瑞安中学毕业,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软组织肿瘤学组副组长、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癌症中心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他曾发表核心期刊及SCI文章数篇,主持多项由省卫生厅牵头的课题,其科研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