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在南方称不得寒,它已偏离了季候赋予的全部含义。正如,位于瑞安西部山区的高楼镇,此时的冬阳仍然温柔和煦,暖意融融。
自然,这样的气候适宜探访高山茶场,无寒风刺骨,无雨雪泥泞。轻踩住小寒节气的点,去采访茶场主人,多了些雅意。
高楼龙湖茶场离高速路口很近,相望咫尺,时空交错,如搭上了现代城市的车轨,榫卯相接。恍惚间,小镇这个曾经的远乡僻壤从我的认知字典中抹去,虚无,飘渺,仿佛这里的山、水、茶全沾染上城市气息。无可评述好与坏。这里有山之灵秀,城之烟火,农之恬淡,不再清冷孤寂。
茶场主人挑起话头,龙湖茶场是茶园也是自然村。未等我的逻辑思维转弯。他又说,1958年这里是畜牧场,1964年改为茶场,《瑞安市志》都有记载。我顺着他的语意猜测,龙湖茶场该类似于林场,像福泉林场、红双林场、奇云林场那种,这些林场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使命。茶场主接着说,父辈携眷牵儿来到这里,成了茶场工人,家家户户制作土茶,供销社收购的时候,辉煌过,供销社停购的时候,没落过,茶场工人旋成为茶场村民,就是主人了。他又说,那时候做的都是土茶,没有品牌,没有包装,茶青全卖给松阳人。我看着茶场主,发现他将淳朴平实的外表隐藏了些许,话语里多出一些现代的商业思维。他说,孩提时跟父亲学习制作土茶,耳濡目染,当时的茶农不会考虑品牌也不会考虑包装,更不会明白品牌对一个农产品的重要性,时代使然吧。
时代使然。2016年,有数十年培育历史的“瑞安清明早”终于迎来发展机遇,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曾经的土茶,不土了,有了温州名茶的称誉。
清明早茶,是瑞安茶农单株选育出来的,属于瑞安土生土长的茶种,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二倍体。主要分布在瑞安的高楼、马屿、陶山、潘岱、湖岭等乡镇街道。在清明节前采摘,茶芽娇嫩,茶色鲜亮,口感清香浓爽,是最早上市的一批茶叶。
龙湖茶场也注册了茶叶商标,叫“东瓯清明早”,算是搭上了“瑞安清明早”这个地理标志品牌的快车,同样享受到瑞安清明早茶带来的福利。
茶场主邀请国内专家到龙湖茶场培育老茶种,并进行制茶技术培训,以进一步提升茶叶的品质。他将清明节前最早采摘的嫩茶芽,以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制成绿茶,取得成功。但由于清明前的气温尚低,茶叶生长缓慢,发芽率低,产量少,加上手工制作,导致一年的出产量极低,仅七斤左右。物以稀为贵,那就不卖咯!自己喝。这款茶,形如针叶卷了曲,叶色若玄中泛了青;冲泡的细芽微微展露,茶汤澄清透着绿黄,微呡入口舌苔生津,精神随之爽亮清朗起来。
在龙湖茶场,还有一款茶不得不说,它比“清明早”晚半个多月采摘,是高山荒野茶。说起来,比清明前采摘的茶树是要轻贱一些,因为生长即开叶,只适合做红茶。但恰是如此,这种没有施肥不用农药无人管理的茶树,在放任自然生长的状态下,保持了它的美感和口感的独特性。茶场主递给我茶干,色暗黑,润纯;冲泡后,汤色如女儿红,显着妖娆;轻呷,茶香浓郁,回味甘甜,余韵在舌头上停留,打转。相比于“清明早”,我倒更喜欢这款长在荒野里的红茶。
野茶,在陆羽的《茶经》里有过评价,他说:“野者上,园者次。”有了茶圣的肯定,相当于给野茶扣上一顶学士的帽子,显出端庄和尊贵来,令人无可反驳。
我想,无论是脚踏泥土,还是搏击商海,当下的茶农都看得清晰,做得明白。只等小寒过去的第5个节气,清明节来的时候,瑞安西部山区的茶会不由自主笑出声来,因为它们抢到了先机,醒得比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