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前后,有媒体曝光淀粉肠中或含有骨泥成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淀粉肠”的相关话题一次次冲上社交平台热榜。一时间,关于淀粉肠的讨论声量在网络上居高不下。此前广受热捧的街头网红小吃淀粉肠,瞬间成为众人避之不及的“垃圾食品”。然而,事件发酵了几天之后,各路商家纷纷自证清白,淀粉肠上演现实版“熹妃回宫”,在舆论风波中,部分商家的淀粉肠销售额逐渐走高。
我们应当看到,淀粉肠的“塌房”不倒和商家、经营户对产品质量的自信是离不开的。事件发生后,有淀粉肠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主播及董事长等,均应网友要求现场直播吃淀粉肠,话题瞬间冲上热搜;也有不少卖淀粉肠的摊主主动在“小吃车”挂上《食品安全声明书》,安全感和仪式感拉满,以证明淀粉肠没毛病。
同时,有许多食品行业专家在社交媒体中和视频网站上进行了科普,介绍了鸡骨泥的营养价值及其食品加工技术,指出,鸡骨泥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关键在于其加工过程是否满足食品行业的标准。实际上,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更应警惕的是那些未经监管就流入市场的三无食品,而非鸡骨泥本身。最终,这一说法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同。在社交媒体上,有20多万人参与了一项“你还会继续吃淀粉肠吗”的投票,结果显示,有57%的网友表示“会,就地原谅淀粉肠了”,只有32%的网友认为“不会,感觉很不卫生”。
在当前企业喊破嗓子却无法自证清白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场了。由于淀粉肠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对于淀粉肠的原料、工艺、添加剂等要求,各企业均不相同,也给这场淀粉肠“塌房”事件的发生制造了土壤。因此,需要统一的生产标准、规范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监管机制,定期向社会公示,处罚不良企业,为守法者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淀粉肠”的信任危机,重塑行业形象和口碑,才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