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苏州一小学因发放“早产面包”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悉,3月26日,该小学为学生提供的面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7日,这种穿越时空的“早产”现象令人震惊。3月28日,学校对此事作出回应,表示已发现该问题并正在处理。
其实,食品“早产”并不新鲜,在食品安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以及媒体等高曝光率之下,近些年此类行为已经大为收敛。产品下线到检验出厂还需若干天,不排除有的食品企业或图省事,仅凭“预估”就在产品下线时打上出厂日期。若是流通环节没控制好,产品就很容易提前上市,这就是所谓的日期“早产”。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故意将标识的生产日期挪后的行为,这样的“数字保鲜”成为个别企业惯用的伎俩。这样做,一是转嫁运输的时间成本,人为延长保质期限,可以多卖些日子。二是一天的产品标注多天的生产日期,“一劳永逸”,省工省力。标注有多天生产日期的产品一车运到外埠市场,既节约了运费,又可使市场天天有“新货”。三是万一部分产品被查出问题,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而此次“早产面包”这一荒诞现象,实际上暴露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严重缺失。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日期标注错误,更可能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采取的违法手段。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尤其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危害无穷。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早产面包”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校园内可能还隐藏着更多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过期食品的重新包装、不合格食材的使用等。这些问题一旦暴露,都将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从食材采购、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同时,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和抽查,确保食品符合安全标准。其次,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此外,还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早产面包”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