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梦璐 通讯员 吴晨
平安是民之所盼,亦是发展之基。
4月24日下午,平安瑞安建设20周年大会暨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2024年平安瑞安建设及政法工作,强调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奋力谱写平安瑞安建设新篇章。
瑞安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更早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面对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复杂治安形势,群众在求富的同时,对平安的呼声和愿望更加强烈。为了这份期盼和追求,近年来,我市政法部门持续深化平安瑞安建设,合力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常态化扫黑除恶得民心,多元调解矛盾解民忧,创新社会治理惠民生……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件件惠民利民实事,带给群众稳稳的安全感、满满的幸福感,全市上下呈现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良好局面。
立足平安建设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瑞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质是及时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防治,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为此,我市政法部门以“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大会战”“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及紧抓亚运安保维稳工作主线等任务为契机,由市领导牵头,落实涉稳风险“周研判”“日会商”等制度,严密构建涉稳风险主动发现、常态研判、有效处置的完整闭环,最大限度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长期稳定。
以督促进,助推平安建设,离不开严格的督导检查。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专项督查暗访机制,率全省之先实施“211”平安暗访机制;2022年开展“四不两直”方式的明查暗访,推动1128个问题隐患全部落实整改到位;2023年通过“每月专项暗访+不定期综合暗访”方式开展督查,全年暗访单位1205家,整改问题点位2131个。
对准平安建设中最活跃的“细胞”,我市把平安考核工作延伸至村社,2021年全年创成“六无”平安村(社区)450个,创建率88.4%;2023年,在“六无”平安村(社区)创建基础上,创新推出星级平安村(社区)建设,全年创成星级平安村(社区)474个,创建覆盖率达92.4%,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聚焦社会治理
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黑恶不扫,社会难安。近年来,我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对“裸聊”“网络套路贷”等涉网黑恶犯罪打击力度、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的查处,以及信息网络、金融放贷、市场流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乱象规范整治,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此外,我市还聚焦电动自行车、工程车、“民转刑”等专项整治,围绕信访维稳、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等13个领域,按照“红黄蓝”三色实行风险分级管理、滚动排查、动态清仓,去年累计排查风险隐患3.05万个、整改销号率99.59%;全市治安刑事案发率、安全生产事故数量等指标均呈现整体下降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群防群治、齐抓共管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法宝,需要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去年新建30个村社级综治工作中心示范点,组建200人以上的市级平安志愿者队伍、2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平安志愿者队伍,成立523支、1.77万人的村级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敲门行动”“红袖章”“红马甲”等平安夜巡活动,做到“矛盾纠纷有人调、社会治安有人防、安全隐患有人管”,以村社的“小平安”汇聚全市的“大平安”。
夯实基层根基
筑牢平安发展防线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利益多元化,如何创新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把安全贯穿到基层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让平安长治建设纲举目张、全面推进?
我市给出的“答案”——基层矛盾纠纷等问题难以避免,快速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这离不开高效的传导管理机制和处理速度。2022年,我市升级“141”治理体系,升级设立社会治理中心,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制定3.0版运行规则,推进网格施划、队伍配置、运行机制系统重塑,原有1024个网格调整至1497个全科网格、34个专属网格及10093个微网格,推动镇街机关干部、村社干部等1.8万人“入格”,完善“市-镇街-村社-网格-微网格”5级指挥体系,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偏远山区、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如今,网格员的身影遍布全市各个角落,“事情在网格解决”逐渐成为常态。为进一步推进网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社会治理效能,2023年,我市创新网格人员流动预审批备案制度,规范网格员“招录、管理、退出”全周期流程,严格执行末位淘汰机制,已有53名网格员受到处理,其中开除淘汰20人;研究开发“瑞网智管”应用,打造网格数字化智慧管理样板;打造温州首个网格实训基地,构建基层风险识别、监测管控和化解处置一体化培训体系,全面推行网格队伍能力建设。
从源头跟进矛盾纠纷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去年,我市创新推出“三官两师一员”包联(社区)助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共下沉15643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793件,开展各类宣传1513次,开展服务1800次,有效实现90%以上矛盾纠纷本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