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时端午事
■李浙平

    从前,对于儿童来说,端午节是个特别热闹的节日,不像现在。那时的端午节,对于儿童来说,不只是吃粽子,不只是跟着大人到塘河边看龙船竞渡,似乎从这天早晨开始,节日的热闹就都属于他们了。与其他节日相比,儿童显然觉得好玩的东西与方式多一些。

    先说点雄黄。那天给儿童点雄黄,包含着一些生活道理和个人崇信的因素。道理是驱毒,崇信的是避邪,用意却是爱护。似乎端午节的天气总有雨意。清晨,天尚蒙蒙亮,家中祖父母辈的老人,便在小瓷碗中,用烧酒和着雄黄粉末调匀,丹黄色的液体在白瓷面的映衬下好看极了。待孙子或孙女都起床后,老人就用手指在雄黄酒里搅一搅,然后用蘸了雄黄液的手指,在小孩额中点上一个圆点,又在头顶抹上一道雄黄线,叮嘱不要用手擦掉。小孩子跑到镜子前,看自己额头的颜色和圆点,觉得美美的。不久,他或她就能遇到邻居小孩,都和自己一样,便相互指着挤着跑着笑。

    还有是挂鸡卵袋儿(也叫蛋络子)。在端午节前,一些少妇和年岁稍大的女孩,就在家里悄悄地编起鸡卵袋儿。编鸡卵袋儿,先将空心的塑料细管(俗称玻璃丝)剪成半寸长的段子,用针将普通的缝衣线或彩色的丝线穿过细管,编成菱形交叉的小袋子,再将多余的长线打辫子似的做成环,环可以用来收束袋口和套在脖子上。端午节早晨,家里的大人将煮熟的咸鸭蛋或鸡蛋装在鸡卵袋儿里,给小孩挂在胸前。于是,这天的上午,每个小孩的胸前,都会有五颜六色闪亮的鸡卵袋儿在不停地晃来晃去。即使小孩子嘴馋极了,也舍不得吃掉鸡卵袋儿里的咸鸭蛋或鸡蛋,这已然成为孩子心中珍惜的节日打扮。至于编鸡卵袋儿,用普通的缝衣线还是用彩色丝线,看家庭经济条件。我小时候见过有以丝线编的鸡卵袋儿来炫耀的玩伴,结果是没人和他玩了。可见炫富,在哪个时代,都不招人喜欢。

    说说碰蛋吧,瑞安人叫撞卵。将食物当作游戏的道具,少数民族的情况我不甚清楚,能想到的是蒙古族的叼羊比赛。而将禽蛋作为一种游戏道具,在汉族,我只见过端午节的撞卵。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拿食物作游戏比撞卵还令儿童开心的。在端午节这天,孩子可以任意地吃煮熟的咸鸭蛋或鸡蛋,吃几个都行,只要肚子装得下,能消化。既能吃,又可以玩,和玩伴将蛋撞破壳,再剥了吃,玩得开心、吃得有理,这于儿童来说,是难得的自由事。撞卵的双方,各执一枚煮熟的鸡蛋或咸鸭蛋,用不是空头的一端相互撞击,谁的蛋破壳谁输。当然,游戏里总有不守规矩的人,用咸鸭蛋去撞鸡蛋,自然赢多。更有甚者,偷偷用和蛋一起煮过的木头蛋(通常与茶叶蛋一起煮,使木头蛋表面颜色接近真蛋)或形似蛋状的卵石用来撞卵,当众多儿童接连惨败后,终于发现究竟,不免会起口角,于是快乐的游戏变得失了和气。撞卵的游戏,不分男童幼女,竟至一些大人,为逗自家小孩开心,也偶尔拿着蛋,用空头一面和孩子撞卵,这样两代同玩游戏,也只在端午节显得自然。

    端午这天,各户人家在门上挂菖蒲与艾蒿,也是习俗,一般都是成年妇女做的事。这看似与儿童无关,却也能让小孩玩一小会儿。原因是妇女往往会将菖蒲做成宝剑形状,在过去儿童玩具比较匮乏的条件下,任何能被看作可以玩的东西,都深得儿童的喜爱,更何况像剑器这样的阳刚之物,更令男童爱不释手。当家中大人去里屋燃艾蒿熏驱虫蚊的当口,就会有男童将菖蒲剑取在手中,耍弄一番。这菖蒲剑如何经得起男童这般那般舞动,自然不成样子了。大人出来一看,不免一声训斥。男童苶了一下,赶紧一溜烟儿跑开,找人撞卵。

    “走呗,看划龙船去。”小孩跟着大人。塘河的两岸,已是人挤人。此起彼伏的鼓声,阵阵不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在现场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那时端午事
兵团里的青春岁月
母亲们舞动的
“夕阳红”
初夏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那时端午事 ■李浙平 2024-5-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