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瑞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动人口62.5万创近7年峰值
瑞安如何让新居民“留下来”又“过得好”?
新居民关爱月活动
“新瑞安人”专场交友联谊活动
新居民市集

    ■记者 吴戌慧

    在现代感满满的科创园内、人群熙攘的商场里、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62.5万瑞安新居民悄然汇入,他们勤劳奋斗、创新创业,与当地居民共同支撑起瑞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瑞安的工业化、城市化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大量新居民前来就业、创业。在这里,“新瑞安人”已成为一个热词,围绕这个概念,瑞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新居民服务事业发展新路径,加强新居民公共服务保障。

    数据能说话。透过2023年瑞安市人口发展数据年报中的流动人口来源、流动人口在瑞安各乡镇(街道)的分布等情况,城市经济活力、人才吸引力、产业基础等重要特质可见一斑。哪些乡镇(街道)是最吸引新居民的地方?新居民为什么愿意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近日,记者分析整理出“有趣”的数据,带你一图看懂瑞安新居民的“动态”。

    图解

    新居民“动态”

    2023年末,瑞安共有常住人口153.46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62.5万人,为近7年峰值。为什么选择来到瑞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居民给出答案:瑞安遍地是机会!

    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美誉的瑞安,如今拥有12个大类5000多个系列的产品、近700亿元产值的汽车高端部件产业,是全国汽车零部件品类更全、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完整的产业基地之一,为国内10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居民都来自哪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原籍省外的瑞安新居民,主要来自中西部省市,居前四的省份分别为贵州、江西、四川、安徽,占比分别为23%、19%、10%、10%;其他地区流入的新居民占比38%,其中省内流入的新居民共5.19万人。

    记者了解到,贵州、江西2个省来瑞新居民较多,分别为14.16万人、11.83万人,“老乡带老乡”“工作机会多”等成为新居民来瑞的主要驱动因素;新居民流动仍然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为主要特征。

    从流动人口数量看,塘下镇最具“吸引力”

    作为瑞安的工业强镇、人口大镇,塘下镇的新居民几乎占了全镇常住人口总数的一半,2023年该镇户籍人口约17.77万人,流动人口约17.23万人,在众乡镇(街道)中遥遥领先。仙降、莘塍、上望、云周、飞云、东山6个街道,分别以超3.5万人的数量位列第二梯队,其中仙降街道和莘塍街道分别以约7.92万、约5.78万的流动人口数量稍有领先。

    仙降、云周、东山3个街道“人口倒挂”

    值得注意的是,仙降、云周、东山3个街道呈现“人口倒挂”现象,成为户籍人口少于流动人口的区域。对于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市新居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3个街道经济发展迅速,拥有众多企业和产业集群,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聚集。

    新居民子女入学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瑞安流动人口形态发生了变化,人口流动逐渐由过去的单身、“候鸟式”流动,向现在拖家带口的“家庭式”“迁徙式”流动转变。伴随着这一现象,近3年,新居民子女小学、初中、普高阶段入学人数均逐年稳步增加,占全市入学人数近三分之一。

    在新居民的就业分布方面,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服务业等,是新居民尤其是年轻新居民就业的主要行业。随着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带货主播等职业,也逐渐成为瑞安新居民眼中的“香饽饽”职业。

    新居民在瑞结婚登记数大幅增长

    近3年来,瑞安结婚登记数总体平稳,意外的是,新居民结婚登记(包括跨省、跨市、跨区)数量大幅增长,从2021年到2022年,新居民登记结婚数从93对增加至128对,同比增长37.6%;2023年增加至210对,同比增长64%。

    为满足广大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第二故乡的温暖与关怀,今年5月21日,由市新居民服务中心、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市民政局、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瑞安市首届新居民集体婚礼举行,5对新居民夫妇现场办理结婚登记,仪式感满满。

    剖析

    让新居民“留下来”还要“过得好”

    从“流入”到“留下”,变“迁徙”为“安居”,简单的字符变化,关系到公共服务供给、城市文化塑造等领域,牵动每个个体、每户家庭的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等情况。新居民是瑞安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确保他们“留得住”“过得好”?

    一直以来,瑞安坚持“海纳百川·大爱瑞安”的理念,围绕新居民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新居民服务提质提效,切实提升新居民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让广大新居民成为推动瑞安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在共建幸福瑞安中共享美好生活。

    有温度:激励政策用心留“新”

    人口跨省流动的最大动机是养家糊口、改善生活。“他们愿不愿意来、能不能留下,很大程度还要看公共资源质量,取决于能否公平享有公共服务。”记者了解到,瑞安出省招工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希望把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十分关心学校的准入门槛、师资水平等。

    为了满足需求,瑞安加紧增加供给,让公共服务变“有”为“好”。近年来,我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市委书记面对面协商,推动全市新居民在住房、教育、社保、学历提升、积分含金量等方面政策落地,实现新居民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有力助推流动人口集聚。

    在新居民子女教育资源分配方面,近年来,我市依法保障新居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聚焦聚力新居民子女招生改革,不断突破新居民子女与本地生源的教育“壁垒”,助力实现教育共富,如今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条件从“三证三个一”变为“居住证+积分”分批招生制,并实现“应招尽招”“应转尽转”。同时完善积分制管理,强化“工作前置化”理念,开展新居民子女积分入学申请工作,每年受惠万人以上,大大提升我市新居民家长对子女在瑞就读满意度。如湖北籍新居民刘书云是温州市E类人才,不仅优惠购置了一套人才房,还凭借积分使其儿子小学和初中均就读于辖区内的优质学校。

    “制造业留人,也要关注生活配套改善。”多位亲历企业“抢人大战”的企业主表示,慢慢读懂了车间里的年轻人,他们拒绝单调,追求生活体验,讲究工作的舒适度、愉悦度。为此,瑞安许多企业都建起健身房、图书馆等多元文化空间。

    有趣:丰富活动“加码”幸福

    今年5月16日至6月16日,瑞安市开展第二届“5·20”新居民关爱月活动,通过表彰一批优秀新居民、集成一揽子惠及新居民政策、开展一系列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呈现新居民在我市“共融、共创、共富、共治、共享”的幸福生活。目前,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全市各乡镇(街道)新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庆祝这一属于自己的节日。

    “5月18日新居民篮球赛,5月21日新居民集体婚礼,6月8日‘新瑞安人’专场交友联谊活动……我们牵头组织各种活动,鼓励新居民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服务促使新居民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提升他们对第二故乡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市新居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瑞安聚力打响“来了就是瑞安人”招牌,已连续2年开展新居民关爱月活动,持续擦亮我市首创的“5·20”新居民节;开展“新居民·瑞生活”幸福周、“七张幸福清单@新瑞安人”等系列活动,实现新居民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覆盖,以开放、包容、友好的城市姿态欢迎新居民来瑞安、留瑞安。

    安全感: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

    适应生活、扎根异地,新居民的诉求,也不再局限于经济利益和事业成功,他们开始关注城市的进步,关心社会治理。在塘下镇外娘舅新居民服务社负责人刘中喜看来,这是处理好本地居民与新居民关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好方法,“将新居民纳入基层治理体系,补充基层力量,也能让新居民从‘异乡人’变为‘自家人’,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与本地居民共融。”

    为了让新居民在第二故乡更有归属感,近年来,瑞安打造“红色民意·民生议事”联合平台,擦亮“莘塍萤火虫”“塘下外娘舅”调解品牌,优化新居民“红色民意站”和新居民志愿者队伍管理,开展收集意见建议、调解矛盾纠纷、免费法律咨询、公益慰问救助等服务,扎实推进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切实提高新居民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目前,我市共有新居民“红色民意站”“塘下外娘舅”等新居民社会组织19个。2023年共收集新居民反映的意见建议1000余项,受惠法律咨询等服务280余人次,参与各类纠纷调解共396件;新居民志愿者队伍扩容至21支6564人,全年开展新居民志愿服务134场,切实筑牢基层治理坚实基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瑞深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瑞安企业家
瑞安如何让新居民“留下来”又“过得好”?
瑞安日报 瑞深读 00002 瑞安如何让新居民“留下来”又“过得好”? 2024-6-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