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莘塍街道的龙舟鼓制作手艺人蔡永星的制鼓生意迎来了一年中的旺季,制作了70多只龙舟鼓,翻新龙舟鼓30多只。
“划龙舟的时候,划手全靠听鼓点把握节奏,所以龙舟鼓一定要响。”蔡永星边做边说,我市划龙舟非常热闹,要是自家鼓声被别家的盖下去,精气神没了,就会自乱阵脚。
“我做龙舟鼓的标准是方圆1公里都能听到鼓声!”蔡永星介绍,想要持续赢得订单,匠人们从选料到制作技艺,都要有独到之处,制作出的鼓,要音色响亮、经久耐用。所以他在制鼓时,坚持每一道工序都手工完成,为了保证鼓的音质,还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制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任何一道工序出问题,都会影响鼓的音质和音量。”他说。
做鼓要经过选木、制鼓桶、选鼓皮、粗细刮皮、试音打钉等十几道工序,很大一部分是体力活。比如,在制鼓桶时,以木板拼接成形后,还需要在外面套上两层竹箍,形成一上一下的两道力互相牵引制衡,再用木槌敲打使之牢固结实。鼓膜材料选用水牛皮,在制作时对水牛皮的厚薄程度、水牛皮浸润湿度、蒙鼓膜时牵拉的力度均有着严格的要求,单是刨鼓皮,就要用刨刀连续刨两个小时不能间断,把鼓皮中间刨薄。“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依靠的是制作者的手感和经验,当中的‘度’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蔡永星说。
今年70岁的蔡永星,从事龙舟鼓制作已经有50多年,他做一只鼓最少需要一周,去年,在端午节前,他经手制作和翻新的龙舟鼓总共有近百只。现在,他的儿子也在学习制作龙舟鼓,忙不过来时,他会叫上儿子一起帮忙。
[编后语]
本文是《百工“赛”龙舟》栏目最后一篇报道。自4月29日以来,《百工“赛”龙舟》栏目通过《瑞安日报》、天瑞地安客户端等平台,以文、图、视频等多媒体融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雕版、米塑、竹编、剪纸、笋壳贴画、彩石镶嵌等民间艺术赋能龙舟的独特魅力。这些报道不仅展现了我市群众对龙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我市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