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市区60公里的森林深处,坐落着一家以花岩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命名的花岩假日山庄(超低能耗民宿)。利用保温墙、保温窗等防止室内热量散失,降低能耗;多投入50万元,让每个房间同时拥有雨水管、废水管和污水管,“三管齐下”处理各种用水;拥有33个房间的民宿几乎不用电,室内也能做到“四季如春”……
当前,低碳、净零碳正成为我市绿色发展新引擎。我市积极推动建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连续两年获评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优秀县(市、区)。近日,花岩假日山庄(超低能耗建筑)和南滨江实验小学(二星级绿色建筑)、市第四中学学生宿舍楼(绿色能源应用)成功入选浙江省2023年度建筑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优秀案例。在全省21个优秀案例中,瑞安占了3个,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这些项目何以入选?我市又将如何抢占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高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几乎不用电
超低能耗背后的秘密
记者来到花岩假日山庄,一探究竟。窗外的涓涓溪水,脚底的石砖墁地,院内的无边泳池,仿佛整个民宿融入在这片绿色森林氧吧中。
民宿坐落在高楼溪旁,记者站在民宿阳台上,能听到清晰大声的溪流流水声。一旦关闭门窗,流水声也戛然而止,室内仿佛按下了“静音键”。
负责人薛少华介绍,不管酷暑还是严寒,民宿室内温度都维持在23℃至26℃。在梅雨季节,室内湿度也维持在30%至60%之间。令人称奇的是,“四季如春”不需要花费高昂的电费来维持,而是使用了超低能耗的“高科技”。“热量的流失主要是在墙体和门窗,在墙体外我们做了12厘米的保温材料,采用特殊的三层玻璃,中间的两个空腔冲入了散热性差、绝缘的惰性气体,不仅保温还隔音。”他说。
除做好墙体及门窗保温,民宿在提高气密性上也下足了功夫。在墙体门窗接缝处,民宿采用工业气溶胶,防止室内热量散失,能够更大程度降低能耗。
有了保温墙、保温窗,又提高气密性,室内会不会变成一个大闷罐?薛少华指着墙上一处,笑着说:“这是一台热回收新风机,用于室内外空气循环,就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做到‘超低能耗’。”
据薛少华介绍,市面上较高品质的热回收新风系统能做到保留75%能量,而民宿的热回收新风系统经测试能保留86%能量。“加上墙体门窗的微量损耗,估计总体热量流失在14%至15%之间。现在我们正在屋顶安装太阳能设备,因为我们的位置在国家森林公园,日照时长相对较短,储能有限,可能未来需要极少部分电用于保证客人洗澡、烧水使用,接近于‘零能耗’。”薛少华说。
全过程减碳
打好绿色“组合拳”
城市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是温州“强城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市先后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清洁能源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意见》《瑞安市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不断探索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的县域低碳发展模式。去年11月,我市入选省级低碳试点县。
当前,低碳、净零碳正成为我市绿色发展新引擎。在实施传统产业重塑行动中,我市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高分子材料、时尚轻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落后过剩产能淘汰,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道路上,一辆辆用上新能源的绿牌公交车在行驶;山坡上,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阵列在阳光下输出电能。“立体式推进光伏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林业、水面等资源……因地制宜推进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日前,我市聚焦能源类低碳试点县工作要求,通过了《瑞安市低碳试点县实施方案(送审稿)》,推动“零碳”能源跨越式发展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我市力争新增并网发电分布式光伏15万千瓦,加快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稳步推进近海海上风电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基地规划布局。
事实上,作为全省整县(市、区)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我市一直加速推进“风光倍增”工程。早在2022年3月,浙江大唐瑞安马屿镇50兆瓦“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首批20兆瓦并网。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可实现年均上网电量5492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万吨。
除了减排,我市还充分利用树木呼吸“打工”,吸碳“挣钱”。今年1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旺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外单位完成了4笔林业碳汇减排量交易,共卖碳汇145.64吨,首次将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拓宽至全省范围,这也是温州首笔跨市域林业碳汇交易。
同时,我市以能源供给低碳化、利用高效化、改革体系化为路径,进行能源项目和基础设施攻坚。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为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保驾护航。目前,我市建成公共充电站144座,公共充电桩1673个,公共充电设施乡镇(街道)覆盖率90%,并成功创建充电基础设施示范样板县。
未来,我市将构建低碳交通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域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新能源化全覆盖,并通过建立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创新碳普惠机制,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