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至“陀烂” 杨梅“当饭”
——从方言“当饭”说开去
■宋维远

    过了重午,就是夏至了。温州人都很熟悉“夏至‘陀烂’,杨梅‘当饭’”这句民谚。

    “陀烂”的“陀”实际是“大”字的俗读,意义与“大”字同。“烂”,方言意为雨水很多、湿度大,正逢梅雨季节,雨天的时间长,俗称“陀烂”。方言的“烂”,实指  “湿”,如“路湿早脱(布)鞋”。“路湿”俗读“路烂”。“杨梅‘当饭’”,意谓,夏至节气时,杨梅正值成熟期,如遇长期下雨,杨梅成熟便更加集中,熟杨梅如不及时采摘便会自动掉果、腐烂。所以要抓紧采摘下来。过去农村、山区交通不畅,杨梅大量堆积在农家,销不出去,要让全家人“当饭”吃来“消费”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只能忍痛丢弃。

    “当饭”的一种解读,是代替米饭来充饥。杨梅原是水果中的高级品,比大米的性价比要高得多。可是遇上“陀烂”的气候,身份就突然下降了,被迫当“饭”吃了,而且在“充饥”的目的上,还不如“米”呢。那么“当饭吃”,在温州方言中就包含着另外多层意思啦。下面分述,与大家共享。

    “米饭”是食品身价的标准

    过去温州人,尤其是农民,都认为“米饭”这个主粮是生活中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食品。民谚有:“千好‘饭’好”(把成语“千好万好”中的“万”字,换成谐音的“饭”字),突出一切食品只有“饭”最好,而且,温州人所说的“饭”,也主要是“米饭”,如果是吃面条、粉干等,还会说:“吃面‘当饭’”,不是长期的主食。

    又如民谚:“羊羔美酒也当不得饭吃。”意思是说,羊羔美酒这么高贵的食品,不可能天天吃得上,怎么能替代每天三餐必须吃的米饭呢?再如温州人问病人病况进步与否时,常用的隐语是:“饭吃多了吧?”意谓,病人饭量正常起来,就说明疾病痊愈了。

    与“夏至‘陀烂’,杨梅‘当饭’”雷同,温州方言中还有“夏至陀烂,黄鱼当饭”的谚语,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黄鱼是海上洄游的鱼群,夏至前后,正洄游到温州的洋面上放鱼籽。渔民往往一网下去,捕获量很大,平时身份高贵的黄鱼是饭桌上的珍品,这时销不出去,过去渔家又没有冰冻仓库,只好贱卖掉,给消费者当饭吃了。

    杨梅、黄鱼本是比米饭高贵得多的珍稀食品,但如果一下子产量增加、消费过剩时,就使它的性价比大跌,“只能拿来当饭吃”,甚至“当不了饭吃”。降为与最普通的米饭一样,或不如米饭。所以温州方言的“当饭”“当饭吃”,与普通话或外地人的话相比,含意较为特殊。

    温州方言中的“淘饭”,是“拌饭”的意思,跟上海方言的“盖浇饭”,把“配”(指下饭的菜肴)或“配卤”(菜肴的汤汁)倒进饭里拌着吃那样,叫“淘饭”。“淘”字已经不是“冲洗”“洗涤”的原来词义,而是有“相伴”的新意思,请看下面这句温州方言:“肉汤‘淘饭’滚滚落(吞下肚里),眼泪淘饭‘吞勿落’”,有多形象。这个“淘饭”就是“相伴”“拌饭”的意思,但把“淘”字换成“拌”字,就使语境显得有些淡化了。

    “饭”的多个引伸义

    温州方言的“饭”,有多个引伸义,可从下面的谚语中去解读:“少年‘捉拣’(读如方言“减”音),临老当饭。”意思是说一个人少年时玩耍的一些手艺,如玩乐器、竹木工的工匠活,或者图画、雕刻、书法等技艺,只是业余爱好,不甚经意,想不到,这些技艺在晚年时却成了赖以维持生计的“饭碗”。那么这个“捉拣”,就成了“生计”“饭碗”的引伸义。

    又如民谚“路远饭白”,意思可解读为:离开家乡,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工经商赚钱,走得越远,“饭”就越“白”。温州从两宋以来,地少人多,困在家乡,找生计较难,因此早就有不怕跨越千山万水、到外地找事做的习俗。这里的“饭”指生活、生计,“饭”指“米饭”,饭越白,指“米”越精贵,比喻“生活”过得舒服。这个“白”字,是从“白米饭好吃田难种”的谚语引伸过来的。

    再如谚语“不是成家人,怎么知道:饭是米煮!”意谓,成家以后,生儿养女,才知道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多难。未成家前,只知道张口吃饭、伸手向父母要钱花,殊不知,“饭”是米煮的,要努力打拼,才能赚到钱去买米!那么,这个米煮的“饭”,又是“生活”“生计”的引伸义。

    至于“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就更进一层说明“赚饭吃”的生计有多艰辛。

    “芥菜饭”好吃吗?

    “二月二,吃芥菜饭”,这句民谚,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是舌尖上的应时美食,却不知道最初的芥菜饭里的“苦味”。

    旧社会,普通老百姓,不论农民、工人,还是小商人,一年辛苦到头,种得的粮食要向地主交租,做生意赚到的钱要交苛捐杂税,做工干苦力挣到的工资,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么,只能靠省吃俭用过日子。粮食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却只能用“糠”“菜”来填补半年的粮食缺口。二月二日,芥菜旺发也好,一年四季收成的各种杂粮,如番薯、土豆(温州人叫洋芋)、豆类及渔民捕来的下脚细鱼小虾也罢,都舍不得丢弃,都要拿来“当饭吃”。光吃芥菜怎么充饥?总得放点米掺和起来吧,于是便有“芥菜饭”“番薯饭”“洋芋饭”……之类的杂粮饭,目的是趁杂粮旺发时拿来充饥,省点米出来,不使“间生尾”(稻谷青黄不接的最后数月)时,饿肚子,要早作打算。

    那时农民和低收入的工人、小商人们吃的芥菜饭也能像当今的芥菜饭那样,掺进鲜肉、香菇、豆腐干之类的美食,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吗?肯定没有!那么那时穷苦家庭的芥菜饭好吃吗?哪有白米饭好?只有高等富庶家庭,讲排场,谈享受,一顿“芥菜饭”,等于低收入家庭的数月粮食开销!这就好比《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茄子与贾府的茄鲞的区别。

    所以,“当饭”这个词语,对于不同时期经济条件不同的家庭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回过头来,让当今全面小康社会的少年儿童们,读懂“夏至‘陀烂’,杨梅‘当饭’”的背后历史,了解“当饭”这个词语的来龙去脉,或许不是一件多余的闲事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夏至“陀烂” 杨梅“当饭”
李毓蒙后人今何在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夏至“陀烂” 杨梅“当饭” ■宋维远 2024-6-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