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财富榜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董淑
换下旗袍种水稻
成就身怀“绝技”女强人

    吴董淑是瑞安第一位农田拖拉机持证女机手,也是瑞安第一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

    十几年前,吴董淑还是从事服装行业的都市丽人,而她的父亲吴存忠常年务农,年纪大了还非常操劳,当时吴董淑就时常帮他打理农田数据上报、工资保险等后勤事务。2013年,吴董淑正式“弃商从农”,成为真正的“农二代”。

    接过父亲的种粮担子后,吴董淑全身心投入到千亩水稻田之中,在培训和实践中学习各项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科技,向专家和前辈请教农业实操技巧,不断吸收前沿信息,从农事“小白”,到学习无人机植保、粮食烘干机作业,到考取农机驾照,完成各类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吴董淑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成为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全能女强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铲车等各类农田机械都可以上手,但她的最强项就是操控无人机,“段位”很高。大家经常看到吴董淑手持无人机遥控器,操控植保无人飞机在稻田上空喷洒农药,这台展开直径超过两米的“大家伙”在她的操作下宛如顺从的宠物,井井有条地喷洒着防治病虫害的药雾。

    用无人机施肥效率也很高,吴董淑说过去用人工施肥1个人1天只能完成30亩,现在她用无人机施肥1天能完成400亩,家里承包的1000亩田地3天就能全部完工,同时还能承担附近十里八乡农户植保服务的任务。

    作为瑞安市存忠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如今的吴董淑在农业生产各环节都唱起了主角,由她牵头打造的机械化应用基地,被列入双强先行县项目,实现数字农机。2023年吴董淑引进大棚旱育秧技术,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掌握了这一新技术,为此她自己投资100多万元加上政府补贴200多万元,盖起了三连栋大棚,2024年把大棚旱育秧技术推广应用到早稻育秧上。

    当记者见到吴董淑时,她正在与合作社工人们一起给第4批早稻播种,一台近8米长的全自动智能化育秧播种机开足马力,自动填土、浇水、播种、覆土,每天可以完成8000盘秧盘的播种,30盘就够一亩地所需的秧苗数量,操作工人从以往7人缩减为3人,省工又省时。

    进入三连栋大棚,工人们通过智能传输带,把完成催芽后的育秧盘输送到地里,一盘盘平铺在地毯上,棚内温度湿度实时检测、控制。吴董淑说,之前育秧盘都是送到室外水田里的,用薄膜盖住保温,瑞安天气冷热变化大,有时还会遇到倒春寒,管理不好就会导致秧苗死亡;另外,传统育苗采用灌溉水,控制不好就容易淹到秧苗,导致秧苗烂掉。而她采用的大棚旱育秧技术采用固定时间喷洒水,把水分“锁”在地毯里,不仅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秧苗的根系发育和抗病性,还非常干净,拿起来很轻松,秧苗脱盘也很方便。这次吴董淑培育的早稻秧苗数量不仅能满足自家所需,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约5000亩的优质苗。

    据了解,吴董淑是瑞安第一批学习智能化机械的农户,现在的她从育秧到插秧再到收割,智能机械几乎贯穿整个种粮过程。她的农业生产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农民和年轻一辈的新农人所看到,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经常来吴董淑的合作社取经挖宝,参与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双强行动”队伍中,壮大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财富榜
换下旗袍种水稻
成就身怀“绝技”女强人
水上西瓜交易市场开锣
瑞安“稻蟹种养一体化”
试验田开始人工插秧
瑞安健身行业开启“热辣滚烫”模式
关于安阳街道双岙村瑞湖高速段
(移墓安置地)的坟墓迁移公告
瑞安日报 财富榜 00004 换下旗袍种水稻
成就身怀“绝技”女强人
2024-7-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