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教育引导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潘永乐还是许多在押人员的坚实依靠。2023年,下肢血栓患者胡某被送进了看守所,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对病情的担忧,他内心充满了焦虑与绝望。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潘永乐敏锐的眼睛:要想让胡某安心服刑,首先得解决心病!于是,潘永乐一边深入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状况,鼓励他积极面对未来,一边与医务室领导、人民医院等多方沟通,为其争取到了专业的医疗检查。
在治疗期间,潘永乐不仅陪同胡某前往医院,与医生深入交流,确保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还时常找他聊天,帮他缓解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让胡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
在潘永乐的关心与帮助下,胡某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安宁和自信,开始积极配合看守所的改造工作。他感激地对潘永乐说:“潘警官,谢谢你对我一直以来的关怀和包容,给你添麻烦了。” 这份来自在押人员的真挚感谢,是对潘永乐工作最好的肯定与赞誉。
■记者 孙文静 通讯员 丁传统
在瑞安市公安局看守所内,有这样一位身影,他不仅是高墙之内坚定的守护者,更是众多在押人员心灵上的灯塔。他,就是看守所民警——潘永乐。
6年来,他始终坚守岗位,以严厉执法与人性化关怀并重的态度,用智慧和决心引领迷途者走向新生。作为一名“特殊学校”的“老师”,他在别样的三尺讲台上,既“治病”又“育人”,见证了一批批“特殊学生”的转变。
管教并重,成为双面人生导师
夏日午后,瑞安看守所内一片宁静。在押人员都在休息,而潘永乐仍在监区内日常巡控。他步伐稳健,眼神警觉,逐个监室进行查看。他个头不高,说话轻声细语,总是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即便是初次见面,也让人感觉像是老朋友。
“要给他们希望。” 潘永乐的话语中透露出班主任般的关怀,“我和他们谈心,交朋友。”他不喜欢以警察的身份压人,更希望让在押人员感受到温暖,从而真心改过。
安全检查、谈话教育、巡查监区……这是潘永乐每日工作的常态。作为监区组长,他管理着四个监室,共计六十名在押人员。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六十颗需要关怀与引导的心灵。他常说:“看守所的职责不仅是看守,更是教育与引导。”
潘永乐深知,严厉的管理并不能触及在押人员的内心深处。他时常与在押人员进行真挚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困惑,并为他们规划成长之路。他像园丁一样,耐心地“修剪”他们身上的“刺”。
在他的努力下,监区的氛围日益和谐,成为了众人称赞的“模范之地”。许多在押人员在他的引导下,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积极投身于自我改造之中。
与潘永乐共事多年的管教二中队副中队长黄学品对他评价颇高:“阿乐是个真正的有心人,他懂得如何与在押人员建立情感联系。他能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既保证了执法的规范性,又不失人性化的关怀。”
坚守初心,甘做灵魂摆渡人
2021年,犯下故意伤害罪的林某初入监室时,是个沉默寡言、带有暴力倾向的“刺头”。 但潘永乐没有放弃他,而是决定用真诚与耐心来打开他的心扉。
在一次矛盾处理中,潘永乐没有直接批评林某,而是为他倒上了一杯热茶,温和地引导他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林某被这份关怀打动,开始吐露自己内心的绝望与自卑。潘永乐耐心地倾听,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法律知识为他解惑,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积极面对未来。
“厨师这个行业不看年龄,只要你有心去学,出来后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潘永乐得知林某对厨艺感兴趣,于是鼓励他在服刑期间学习厨艺,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在潘永乐的关心与引导下,林某逐渐重拾信心,开始主动与管教民警交流,积极参与监室活动。他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和欣慰。
2023年,该案例荣获省五大精品案例之一,为全省监管系统树立了典范。浙江监管总队对潘永乐给予了高度评价:“民警坚守初心,用爱与耐心打开了林某的心扉,使其转变思想,重拾生活信心。这不仅是对林某个人的救赎,更是对整个监管系统的一次深刻启示。”
温暖守护,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