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瑞安教育持续奋进、逐光而行的一年。普高特控线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温州各县(市、区)首位。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共富的道路上,瑞安教育勇立潮头,走在温州前列,近6年来更是出了3名浙江高考顶级学霸。瑞安市融媒体中心深入挖掘“瑞安教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根源,开展“学在瑞安”大型融媒报道,全方位展现瑞安基础教育的辉煌成就,展现瑞安教育的独特魅力与显著成效。
■记者 蔡佳佳
初夏的瑞安老城区,丰湖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水流潺潺。丰湖街依河而建,已历经上百年风雨。
街上一幢老房子,曾住着蔡笑晚一家,蔡家一门出了5位博士1位硕士。自蔡家沿着丰湖街往西不到500米,是26岁就攻克世界难题的年轻科学家陈杲的老家。从陈杲家再向西行390米左右,范大桥街上,坐落着硬核医生张文宏、人工智能专家张文宇读过的小学。
瑞安这三户“学霸”家庭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令人叹服的,还有“天才”背后的家庭教育。
7月22日下午,陈杲的父亲陈钱林坐动车从杭州回瑞安,在魂牵梦绕的故土,他的名气很大:儿子陈杲14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女儿陈杳16岁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均成为了世界名校博士。尤其是2021年,26岁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这位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引发了越来越多家长们的关注。陈爸爸秉持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养出这般优秀的孩子?
幼儿阶段抓习惯
小学开始自学效果最好
在网友们感叹“学霸的人生犹如开挂”时,陈钱林说,陈杲的成就,和他的自学息息相关。
陈杲6岁上小学。期末,陈爸爸与他商量,做出大胆的决定:跳级。
他直接从六年制的二年级跳到五年制的四年级。刚开始时,陈杲成绩不好,过了半个学期,成绩上来了。跳级后,陈杲不断受到老师、亲友的称赞,学习兴趣很浓。四年级读完后,又跳了一年直接读七年级。同样,成绩再次赶了上来。
两次跳级,陈爸爸给他教科书让他自学,不懂时夫妻俩帮助解疑。等跟上同年级的功课后,陈爸爸引导他将自学的习惯坚持下来。超前学习让陈杲增强了自信,也提升了学习能力。
女儿陈杳读高一时,周二、周四在家自学;读高二时,隔周在家自学,都是一个人在家。高二结束时,已自学完全部高中课程。
两孩子成年后,评价爸爸的家庭教育,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很少过问我的课业,却让我拥有难能可贵的自学能力……”儿子也说:“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引导孩子自学,是陈爸爸家庭教育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经验。他认为: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学、自立。自律,就是抓习惯。自学,就是培养自学能力。自立,就是独立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
常有家长问,老师教的时候,孩子都不肯学,为啥陈家的孩子能这么自觉?
陈钱林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方法,并诚恳地分享给了我们。他表示,幼儿阶段和小学低段,抓好作息时间,培养自主管理、自信说话、自由阅读、自主探究等习惯最重要,可以用家规和评价引导自律;在小学高段开始,成绩在班级前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尝试从自主作业入手,接触拓展学习、探究学习、超前学习等自学方法,部分孩子可以获得自学能力;青春期开始之后,重在自立,即通过平等对话、立志等方法引领孩子精神成长。
引导孩子立志
教育最可贵的是给孩子爱和梦想
除了自学,陈爸爸还从小为子女们树立的远大志向,激励着他们一点点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帮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我倒真是下了点功夫!”陈钱林说。
让孩子接触名人,是立志的好办法。从农村搬家到瑞安市区时,他特地在瑞安底蕴最深的虹桥路安家。他常带孩子到家门口“寻找名人的足迹”,如考察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多次去湖滨公园看天文学家孙义燧院士的题词石刻。
有一次,饭后漫步在小路,陈爸爸引导:“这脚下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儿子说:“是的,今天我也在走。”
陈钱林说,除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氛围是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怎样营造好的家庭氛围?首先,家庭应该有尊重、包容、爱的氛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要善于发现、肯定、鼓励孩子的闪光点,也要包容孩子的缺点。家庭应该是孩子绽放精彩的舞台,也是挫折之后抚慰伤痛的爱的港湾。其次,家庭应该有书香味。陈钱林说,孩子小的时候,他特意在家里布置书房,客厅、卧室都放些书,有空时自己也多看书、多写作,做做榜样,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励孩子勤奋好学。第三,家庭应该有平等对话的氛围。教育不是灌输,灌输是单向的,不应该是家长高高在上,孩子低人一等。教育应该是点燃,通过平等对话不断激励孩子上进。
陈钱林的教育方法不仅在子女身上得到正反馈,同样也改变了外甥的人生轨迹。外甥小学时学习落后,他鼓励外甥“学习爱迪生做实验”,通过表扬、鼓励的教育方式,激发他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动力。如今,外甥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从事汽车自动化方面的芯片开发,年少有为,让陈钱林十分骄傲。
眼下,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焦虑情绪,“鸡娃”“教育内卷”等网络流行词由此诞生。引用陈钱林在互联网被广泛转载的一句话:“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在乎是否圆梦。”或许可以缓解家长朋友们的焦虑。陈钱林说,“让孩子做梦”,这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为什么说“不要在乎是否圆梦”?因为教育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只要孩子努力了,长大之后一直有追求,成为幸福的普通人,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如果取得较大成就,那是锦上添花。
[人物名片]
陈钱林,1966年10月出生,瑞籍教育专家。先后在瑞安、温州市区、杭州和广东担任小学、初中、高中校长20多年;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浙江省政府督学。悉心于家庭教育研究,曾在多家媒体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著有《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教育的本质》等畅销书籍。新书《看见孩子的宇宙——拿来就可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以自律、自学、自立为核心思想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预计本月底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