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胡晓霞老师的《李毓蒙后人今何在》一文发表后,反响强烈,许多读者甚至点题,希望我们继续组织作者寻踪瑞安名人后裔,攒一组“瑞籍名人后人今何在”系列。我们深知,此系列,将是对瑞安文化根脉的一次深情回望与细致梳理,同时,也为这些杰出的后人提供一条清晰的寻根问祖之路。
我们也深知,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甄别、人物信息的追踪与更新,等等,在呈现名人后裔的故事时,还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准确传达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风貌与文化传承。这项文化工程浩大且漫长,请耐心等待,同时,也诚邀每一位热爱文化、尊重历史的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
《李毓蒙后人今何在》一文发表后,瑞报编辑再次向笔者约稿金嵘轩家族,以期攒一组“瑞籍名人后人今何在”系列,为此,笔者多次联系金嵘轩先生的孙子金恒景,结合《守望家山•浙南教育家金嵘轩》(2021年6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一书创作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补充、整理成文(编者注:因金嵘轩家族子息繁盛,英才辈出,故分上下两篇介绍)。
金嵘轩及其夫人
浙南教育家金嵘轩(1887-1967),瑞安林垟人。1906年,他东渡日本求学,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院。学成归国后,和周予同等人在瑞安创办“知行社”,进行教育普及工作。1924年,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校长,后应商务印书馆之邀任《教育杂志》编辑。在他任职省教育厅科长期间,因省立十中负债累累,毅然变卖家产良田二百余亩偿还校债。从浙江省教育厅离任后,他先后在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浙江瑞安中学、浙江温州师范学校、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任职。1938年7月,金嵘轩等发起创办永嘉私立济时中学,受聘为校长。1945年8月,出任瑞安中学校长,除弊兴利,为振兴瑞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翌年8月,第二次出任温州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留任,是历时最久(累计达25年)、建树最多,始终热爱真理、坚持进步的温中校长。
1955年至1967年,金嵘轩任温州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体育系统工作。1956年,温州市第一所高校创立,兼任温州师专首任校长。他是民盟温州市委会第一任主委,后又兼任民盟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他毕生奉行“知行务实”,主张“名师兴学”“知行合一”,以报效社会、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尚风范,致力于教育事业,给温州乃至全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嵘轩夫人陈友琴(1888-1960),平阳县陈岙村人,出身名门,自幼识文断字,聪明敏捷。她钻研医书,查访民间偏方,结合家传土法,常用中草药给家人治病,疗效显著。上世纪30年代,金嵘轩为教育事业到处奔波,夫人独自在林垟养育一大班孩子。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暴雨,致居室墙面砖块掉落,正砸到了当年才6岁的小儿子金志启背上,后病情发展成脊椎结核,不治而亡。这意外的巨大打击,让夫人悲伤过度,患上忧郁症,继而加重成精神病,病情时好时坏。金嵘轩常给夫人写信问候,嘱咐在林垟的二儿子和媳妇照顾好婆婆,回家时更是对夫人关怀备至。1960年秋,夫人患胃癌去世,享年73岁。
金嵘轩的子女们
勤学善思,名门家风学风传。百余年间,林垟金氏家族满门才俊,涌现了诸多教育家、作家、科学家、名医,享誉海峡两岸。金嵘轩和夫人陈友琴共生育四子两女,除最小的儿子金志启夭折外,儿子志超、志庄、志纯,均学医。女儿志晨、志昭,都遗传了母亲的基因,长得漂漂亮亮,高雅端庄。
长子金志超(1905-1970),又名金溟若。十多岁时,由父亲带往日本上小学,中学快毕业那年,他回国休假,适逢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便留在了家乡,插班入浙江省立十中四年级读书。金嵘轩把他托付给了当时担任学校国文教员的朱自清。
受朱自清的影响,金志超渐渐喜欢看国文书并用国文做笔记,不久还用中文写出了第一篇散文《孤人杂记》。朱自清细读后,以“金溟若”为笔名,把它投寄给了《时事新报》。很快,这篇散文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发表出来。这是金志超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散文。在朱自清的提携下,金溟若这个文学新人从此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并从此一直沿用朱自清为他取的这个笔名。
20年代中期,金溟若从日本返国,进著名实业家张謇所创办的私立南通医科专门学校读医,后弃医从文。据考,金溟若是在《鲁迅日记》中名字出现最多的温州人,前后共有27条涉及。甚至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两次提到金溟若的译稿。正是鲁迅的扶掖,引导金溟若走上文坛,并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文学翻译家。
1926年,金溟若从上海大学文艺院中国文学系毕业。1928年,与同乡董每戡合办时代书局,后经鲁迅推荐,成为北新书局签约作家。这段时间,他出版了十多本著译。
金溟若自1945年始三次到台湾,曾在台湾大学、台北一女中等执教,并担任过《大众日报》副刊主编。他辛勤笔耕,著述、译作颇丰,有短篇小说、散文集、译著等问世。据悉,金溟若翻译日文书出手很快,年轻时可日译一万字以上,196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出版社所托,年逾六十的金溟若还是以日译八千字的速度,抢得市场先机,这也成为当年翻译界的一段佳话。
1970年6月,金溟若因患肠癌病逝,享年66岁,葬于台北阳明山。金溟若的妻子姚咏萼,是温州名人姚养吾的女儿、姚平子的妹妹,也擅长写文章,可谓夫唱妇随。
次子金志庄(1911-1976),1925年东渡日本读高中。1927年提前修完高中课程,以优异成绩被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录取,主攻内科,并享特等奖学金,其金额可供3—5人在东京生活。留学期间,其父母、堂兄堂弟曾多次赴日和他共同生活。在日国人笑称:“没见过小孩靠读书养活家人。”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是金志庄的同班同学,对这位来自中国、好学不倦的金同学,很是崇拜,遂成好友。
金志庄智商超人,勤奋刻苦,又极具语言天赋,他在高中期间学会日、英和拉丁语,大学期间选修了法、德和西班牙语,后又学会俄语,加上中文,所以,他通晓八国语言。
1931年下半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留日学生群情激愤,或罢课,或抗议,或回国。金志庄此时尚剩最后一门考试《解剖学临床》未测,毅然弃学,于10月返回祖国。
回到家乡林垟后,金志庄即着手筹办“万全医院”。当时他手头只有约二百余元从日本带回来的奖学金,权作启动资金。他仅凭一副听诊器,一支温度计,一双手,便能诊断各种疑难杂症,其精准度使众多大城市大医院的大医生们也叹为观止,许多知识青年纷纷前来拜师学艺。金志庄先后收了6名学徒,其中较为出色的有谢安锐(后在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牙科主任)、李光(浙江卫生研究院研究员)等。
1941年、1942年,瑞安县城两次沦陷,许多人纷纷往山区逃难,金家也扶老携幼逃至平阳北港(今苍南灵溪),当地士绅闻讯立即力邀金志庄出任北港卫生院院长。1943年,又被聘出任平阳县卫生院院长。由于公职月薪低,全家生活捉襟见肘,不足一年,他便辞职回家重操旧业。
抗战胜利后,金志庄得知台湾大学医学院是东京帝国大学分校,便于1946年动身去台湾入学,以考完最后一门课程,好取得毕业证书。三个多月后完成学业,回家继续行医。
1947年,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金嵘轩,请金志庄兼任坐落在邻村郑楼的“省立温州师范学校”校医和理、化、生老师。父命难违,他此后每周一、三、五上午在校当差。
新中国成立后,金志庄带头放弃私人诊所的丰厚收入,与家乡医务人员组建联合诊所,为规范林垟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被人民政府选为工商联主任。1951年,被聘为温州卫生学校教导主任。1955年,调到金华卫生学校任教。1957年,金志庄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劳改一段时间后回乡务农。回到老家林垟后,他寄住在别人家的破旧房子里,以个体医生的方式谋生。
由于金志庄医术精湛,宅心仁厚,求医者络绎不绝,使得镇人民医院都门庭冷落,于是又聘他到医院坐诊。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好许多被大城市大医院判为“不治之症”的患者,许多外地外省的病人闻其名声,也赶到林垟向他求医。金志庄精湛的医术,被乡亲们津津乐道了半个多世纪。1976年,他因患肠癌病逝,享年66岁。当时,自发来送葬的乡民队伍长达一公里多。
三子金志纯(1916-1988),中共党员。1936年,金志纯赴日本九州医专求学,主攻外科。抗战爆发后,无法继续学业而回国。1944年,从福建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平阳卫生院当医师,后任温州师范学校校医。1948年,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医生。同年8月,受温州一医之聘,任外科医生。抗美援朝时,他先在绍兴第二疗养院为伤病员作医疗服务,荣立四等功,后出国去朝鲜担任第八国际医疗队队长,获国际三等功。回国后,任温州一医外科副主任。1960年,任温州一医外科主任兼温州医学院外科教研组副主任、讲师。同年,赴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心外科。1973年,任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退休。
金志纯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擅长外科专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解决外科复杂疑难病症能力,在外科手术上有多项创新。如1958年,成功救活了烧伤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五的工人王新荣。王新荣的康复,在当时医疗界影响力很大。1963年,他率先在温州实施心脏二类瓣膜分离、心包剥离和动脉导管末闭等高难度手术,均获得成功。打破以往肝脏正规切除肝叶的老规矩,自主创造了肝不规则切除手术。1970年前后,金志纯创造了全胃切除,空肠双管代胃、空肠套盖治疗十二指肠残端瘘、胆瘘等新外科手术。其中全胃切除,空肠双管吻合代胃手术获科技成果三等奖。
金志纯外科医疗技术高明,胆大心细,认真负责,从未出过医疗事故。他对病人关心,医德仁心,深得病人好评。他精心培养各县、市中、初级外科技术人才,为温州医疗事业发展尽心尽职,多次被评为地、市级先进工作者。他精心钻研医疗知识,撰写多篇医疗科研论文,发表在《浙江医学》《温医学报》《温州医药》杂志上。他还是温州市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温州分会理事。1988年,金志纯因患脑血管病逝世,享年73岁。
长女金志晨(1921-2004),文静淑雅。1945年与时在温州海关(时称瓯海关)工作的潘家槐结婚,潘氏夫妇婚后在台湾生活。国内改革开放后,潘家槐携妻返温定居,落叶归根。2004年,金志晨因脑血管病逝世,享年83岁。2014年,潘家槐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次女金志昭(1926-2023),性格文静中带点豪气。抗战胜利后,也到了台湾读书,后进日本早稻田大学医科深造,专攻眼科,毕业后嫁给香港船东徐建思,定居美国圣地亚哥。2023年在美国寿终正寝,享寿98岁。
(《金嵘轩后人今何在(下)》将介绍其孙辈等)
扫一扫,看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