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岙底,朱岙底,扫帚卖了办彩礼”
马屿“扫帚村”探秘
■虞秋生
村民在扎扫帚
朱岙底村马头山600亩毛竹林
朱岙底村一角

    “四面姜黄三面竹,山色罩村幽溪流。”这是一位外地客商留给马屿镇朱岙底村(现称祥瑞村)的一副对子。

    朱岙底三面环山,一面挨着国道322线,村四周散种着姜黄(别名温郁金,一种中药材),毛竹林从东、南、西三面包围着村庄,一条小溪从村后马头山竹林中逶迤而出,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奔飞云江而去。溪桥旁的榕树下,几个村民围着象棋棋局轻声讨论着,还有几个村民坐在铁椅上,扇着蒲扇,聊着天,很是悠然自得。移步村中,但见男男女女忙着分拣金丝草、捆小把、扎扫帚,有条不紊,各司其职。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始为挣小钱

    终成一产业

    朱岙底村现有居民206户,计706人。余姓与潘姓在村里占多数,族谱记载,他们在300年前分别由乐清柳市和瓯海藤桥迁徙而来。

    小山村突出特点是“一少”“一多”。耕地少,全村共有耕地140亩,人均耕地0.17亩;毛竹多,村里有毛竹林600亩。村里先辈们靠山吃山,在砍竹挖笋换钱的同时,还利用“毛竹茜”扎扫帚。始于清末民初,村民把毛竹茜留下晒干,用双脚搓掉干叶,砍来村东山脚的金竹,扎成扫帚,拿到马屿和清垟集市上出售,挣点小钱,贴补家用。由于村民缺乏商品意识,加上有个阶段对商品流通管理严格,以致近70年了,朱岙底村扫帚生产一直处于就地取材、偷偷摸摸捆扎、数量小、品种单一、仅在附近售卖的状况。这是朱岙底村扫帚产业萌芽起步阶段。

    1978年至2006年,朱岙底扫帚产业进入“改革开放,自我发展”阶段。村民看到了扫帚市场的广阔前景,纷纷加入扫帚制造行列,以家庭为单元的扫帚作坊呈井喷之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从业人员快速增加,产量产值明显提升。全村约有50%的村民参与其中,年产扫帚50万把左右,产值达700万元。

    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合作社形式,规模化发展”阶段。在政府“特色经济,一村一品”和“三位一体新农合”政策推动下,2006年7月10日,村里成立了马屿朱岙底扫帚专业合作社,本村31个扫帚专业户加入了合作社,扫帚制作大户余贤安任社长。第二年,合作社争取到了800万元低息贷款。有了财力支撑,扫帚生产如虎添翼,规模产量迅猛扩大。合作社外加11家散户,当年产量由50万把上升至75万把,产值由600万元增至900万元,纯利润达260万元。此后,产量、产值和利润稳步上升,到2019年,产量突破100万把,产值达1500万元,纯利润450万元。扫帚专业村声名鹊起,先后成为瑞安、温州“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的先进典型。即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朱岙底村扫帚产业仍然逆势飘红。目前,村里扫帚从业人员约100人。一个合作社统筹、专业户经营,村民在家上下班、忙闲由己定的产业模式已然形成。

    产业要发展

    须把四道关

    一般人认为,扫帚产业生产组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市场基本稳定,是个“好弄”的产业。实际并非如此。朱岙底村扫帚产业之所以久盛不衰,与他们严把四道关有关。

    第一关是精挑细选原材料。一把扫帚由3种材料组成:竹料(金竹与毛竹茜)、金丝草和线绳。线绳随处可买,选质优的即可。竹料与金丝草则需要到外地采购。通常,每年10月份开始备料。原来,因人工费用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民不再采本村后山竹料,而是到外地采购。2000年前,基本上在文成县东坑购买,2000年后,在平阳县青街镇选购。一般是电话预订,现场看货,再租车拉回。都是长期合作的伙伴,质量可靠,交易放心。

    金竹是扫帚把的首选材料,有1.1米和0.9米两种规格,比较好选。而毛竹茜是扎扫街扫帚的,韧劲要好,0.5米的长度最佳。家庭、工厂用的扫帚,原料是金丝草(又名地肤草、篷头草、孔雀松),要求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或圆珠形,分枝多而细,短柔毛,茎基部半木质化。江西省九江市生产的金丝草价格合理,质量好,是重点采购地。从前,生产户各采各的,合作社成立后,每年10月由合作社派人到原产地看货订货,釆购量一般在200万吨左右,租车拉回来。原材料一般堆放在村民房内或露天开阔地。露天堆放的,草垛底部要用木料垫高,留好透气、排水通道。为防止雨淋和暴晒,堆场顶部与四面要用厚塑料布覆盖。5月份是潮湿霉变期,天气放晴时,要揭开塑料晾晒晒,以保持材料干燥。

    第二关是认真扎好每小捆。这是保证扫帚质量的重要一环,此活一般由老年人或妇女担当。捆扎时,要把霉变的、长度不够的材料挑拣出去。重量控制也很要紧,扫大街的扫把,每小捆重量为半斤,家用的每小捆为3两。捆扎时,用力均匀,以紧实为标准。

    第三关是扎扫帚,这是整个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扫帚生产中最费力气、最具技术含量的一个步骤,一般由技术娴熟的青壮年担纲。一根1米或0.8米的金竹棍,一根长布条或一节金丝绳,5小捆观音草或毛竹茜,把布条或绳子一头固定在柱子上,人弓腰,双手紧握竹棍,紧拉布条或线绳,把5小捆观音草或毛竹茜逐捆紧紧地固定在竹棍上。捆扎时,一要用力,务必使竹棍与观音草或毛竹茜捆扎紧实;二要使扫帚下方整齐美观,以达到既好用又漂亮的目的。因为费力,又有外形讲究,一把扫帚捆扎需要6至8分钟。一个熟练工人,一天8小时,大约能扎60至80把,技术相当好的可以扎100把。

    第四关是销售。这是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村里每个专业户都有固定客户,这是多年经营形成的。村里扫帚销售市场主要在温州境内,以瑞安、龙港、文成和瓯海为主。城市环卫工人扫大街用的毛竹茜扫帚价位高,一把在16至18元之间,家庭或厂用的金丝草扫帚是14至16元一把。目前金丝草扫帚约占市场份额的70%。送货时,双方一般都有约定,先打个电话,确定买卖数量,然后按量送达。村里一般售卖给日杂土产店,再由他们卖给用户。

    朱岙底生产扫帚,目前大部分釆用人工制作方法。村民告诉笔者,扫帚生产可以用机器替代,只是购买机器要花钱,要建厂房占场地,捆扎速度跟人工差不多,质量有时不够稳定。而人工制作,不仅节省生产成本,也能保证产品质量。

    家家致富忙

    村风成榜样

    探访朱岙底村,笔者发现该村有两点与众不同:  一是村文化礼堂没有人搓麻将、打扑克。人去哪里了?村民说,家家户户忙于挣钱,谁还有空玩呀。扎扫把的,个顶个在干活;其他人大都在外地开店卖熟食和眼镜。扎扫帚虽然挣得不算多,每把扫帚去掉成本,大约有6至7元的利润,两个人工作一天,可以挣到300元至500元,只要肯花力气,坚持生产,就会富起来。所以,没有人会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朱岙底村长期形成的好村风,也成了周围村庄学习仿效的榜样。

    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这个村的人喜欢到瑞安城区与马屿镇街上买房。据村民介绍,目前,村里在瑞安城区购了房的有10户,在马屿镇街买房的有20户。全村有100多户在村里盖了新房。那么多人盖房买房,自然有扫帚的功劳,是它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带村民奔小康。村里有两句顺口溜可以佐证:“朱岙底,朱岙底,扫帚卖了办彩礼”;“老人是个宝,天天扎茶扫(扫帚),钞票给挣倒,养家又养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录取通知书》触发的
“上书院”“分状元糕”等回忆
马屿“扫帚村”探秘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马屿“扫帚村”探秘 ■虞秋生 2024-8-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