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小玲 钱枫枫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时隔多年,谢晨依然记得,这是她当年在学术节公开课上为高一学生教授《登泰山记》的第一句。“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不是由教师先讲解疑难字句,然后读读背背,而是从字词追本溯源,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思考,真正理解掌握、迁移运用,探索文言的乐趣与意味。”作为瑞中语文老师的她,现在依然以这句话开场,教法却变了,“很多教学内容,我们以问题链为驱动,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和跨学科探究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建构。”
这个看似微小变化的背后,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全面变革——从注重知识灌输的学习,变为项目制、探究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名校+民校”资源共享共研共训
今年高考,我市参考人数6180人,1739人上特控线,高考特控线人数和比率连续多年稳居温州各县市第一。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数据,侧面验证了我市科学有效的小初高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初步形成。
我市夯实拔尖人才生源基础,创成温州市特色高中及学术高中培育基地5所,并建立了35个特色学科基地。在瑞安中学等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经常通过设计高品质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在安阳实验中学、瑞安市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等学校,纷纷建立航天科普馆、少年数学馆、少年科学院等,有梯度序列化培养拔尖学生。
“华峰班”是探索的模式之一。继去年瑞安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瑞安市华峰中学)正式招生后,华峰高中也于今年开始招生,并纳入中招系统第一批次。华峰高中的学生,和瑞安中学本部学生一样,得到了优质资源的倾斜。
与“拔尖计划”相辅相成的,还有多层次结对共建体系,通过“名校+民校”,实现不同梯队学校之间的共研共训和资源共享。这两天,瑞安中学已经面向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的学生开展线上答疑,对老师开展线下培训等活动。
两个月前,瑞中与安高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这是我市首次开展省一级重点中学和民办高中合作。重点中学有师资、教学优势,而民办高中在资源配置上相对灵活。通过合作办学,瑞中每学期赴安高开展教学调研,选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的优秀指导师,帮助、指导安高开展学科尖子生培养,同时指导学校做好学考、选考、高考的迎考工作,着力为瑞安“县中崛起”共富发展提供样本和经验。
在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该校利用“适性教育”,全校师生建立研究型小家庭,精准做好差异化教学,并通过引进金牌学科教练,借助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资优教育平台。
目前,我市已有14所普高学校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除瑞中和安高外,十中和龙翔结对、新纪元和五中合作办学等,通过结对,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优质高中,联合培养优秀人才。
新式“学计馆”正当其时
“学计馆计划”是我市正着手实施的亮点工程。瑞安学计馆,曾是浙江最早期新式学堂,1896年由孙诒让等人创办于瑞安城内。120多年后的再启,就是为了强化我市优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据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该计划将探索瑞安市小初高一体贯通式自主培优,探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英才计划”“强基计划”。
据介绍,学计馆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根据每个孩子独特的天赋与潜能,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让真正有天分的学生能够在学计馆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脱颖而出。”该负责人说。
“在学计馆学习,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提升了科学素养,更激发了我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就读于莘塍第一中学初二(1)班的蔡政岳深有感触。
自“学计馆计划”试行以来,已通过多元方式遴选200余名学员,培育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全国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在“燕园元培杯”2023至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瑞安中学3名参赛队员摘获1金2银;在高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中,16名学生在省赛中获二等奖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