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院上映的《抓娃娃》成为暑期档最热门的影片之一。片子讲述了一对富豪夫妻,刻意营造贫困家境,欲培养孩子在逆境中成材的故事。影片中,富豪聘请了教育专家团队伪装成亲人和左邻右舍,在孩子的生活中布下“天罗地网”,制造教育机会。然而,当孩子最终发现这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他的“理想”“斗志”在瞬间崩塌。片尾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一条自由的路,奔向自己所热爱的跑步生涯。
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但它如同镜子,映照出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些荒诞现象。这是一次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自由与成长边界的探讨。父母们往往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深切关怀,不自觉地设下期望与重重规矩,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与需求。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也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反抗与疏离的种子。
说到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现实中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蔡笑晚一家的故事。家境普通,六个子女,五博一硕,全部成才,足以让影片中的富豪活活气死。蔡笑晚的小女儿蔡天西,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2岁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30多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归功于我父亲的家庭教育。”
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蔡笑晚教育慈善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这位父亲用三个关键词“梦想、方法、坚持”总结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蔡爸爸所说的“梦想”,是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抓娃娃》中富豪爸爸给儿子设定的梦想。至今,蔡家这棵“梦想”的大树还在开枝散叶,以慈善基金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能否成才,并非单纯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但一定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教育是引导而非掌控,是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而非满足家长的一己私欲。
一直以来,市场上不乏关于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的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虎妈战歌》等都曾风靡国内外。是的,谁不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大家都想要借鉴走向成功的方法,但不代表每个家庭都能复刻这样的成功。毕竟,每位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每位孩子本身的心智、气质也不同,“成功”的定义应该也有不同的诠释。
非得做一名腰缠万贯的大企业家吗?非得成长为世界名校的终身教授吗?非得要拿很多很厉害的奖吗?不管你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梦想”,作为家长,就让我们用无尽的爱,去支持鼓励孩子,而非掌握他(她)的逐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