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1版:要闻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全域治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论推进工业全域治理
■本报评论员

    8月28日,我市召开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加快转型升级部署会。从此开始,瑞安向工业全域治理“亮剑”。

    作为制造业之城,瑞安接下来的任务是用三年时间,向“规上工业亩均税收42万元、亩均增加值240万元;累计完成帮扶提升高耗低效企业45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600家;完成老旧工业区拆除2700亩”等目标跨越。如何顺利完成这重要一跃?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而瑞安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就是产业空间的掣肘。通过抓住工业全域治理的破题关键,直面困难,一鼓作气,集中力量,发起新一轮攻坚。

    以老旧工业厂房为代表的工业区,是瑞安工业化早期产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生产模式,点燃了发展传奇,并为区域甚至温州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村级出租房,一度成为解决农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重要载体。

    然而,我市长期以来以村、镇为主体发展工业,形成大量产居高度混合的区域,这些区域存量庞大且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厂房出租量大、面广,难治理的现象逐渐突出;老旧工业区用地效率低下、发展模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安全隐患丛生等问题,也越发显露。

    数据显示:我市老旧工业区平均每宗工业用地面积仅为6.68亩,3亩以下的工业用地占到总数50%以上。在区域竞争突围上,受限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我市与省、温州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县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浙北地区的工业用地面积普遍达到我市的二到三倍;在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方面,瑞安仅34万元,低于温州40.1万元的平均值和全省37.9万元的平均值。另一方面,2020年至今,我市有191家制造业企业外迁,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家。离开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土地空间无法满足增资扩产的需求。

    落后数据折射出“两道题”亟需破解。一道是“出不去”的题,大量的低效用地被错配、劣配,亩均效益低下、“低小散”现象严重;一道是“进不来”的题,一些优质企业没有成长空间,一些大项目无处落脚。

    看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当前的重点,首先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工业全域治理,可能会影响眼下的产值,带来一些“低小散”企业的阵痛,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孰重孰轻,孰缓孰急,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在工作中围绕大局,最终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

    其次是要增强时不我待的主动性。瑞安当前的发展正遭遇瓶颈,我们在努力破解。我市在去年就开展以“万亩整治”“万亩盘活”“万亩拆改”为主题的“三万行动”,大大缓解了土地要素压力;今年继续提出工业全域治理三年行动,这是对工业存量空间的系统重塑,与“三万行动”是一脉相承的。各地一定要深刻认识,增强主动性,在灵活变通中走好每一步。

    再者是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瑞安发展关乎每一个人,工业全域治理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产生活需求。我们必须要增强为瑞安未来产业发展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揽镜自照、亮短揭丑,以刮骨疗伤的勇气,积极投入全域工业治理,治出新空间,治出新形态,治出新动力。

    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今天,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向1400亿元挺进的瑞安,一个肩负“挑大梁”重任、重燃“温州人精神”的瑞安,将向工业全域治理出发,向“新”而生,答好瑞安必须回答的时代问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财富榜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瑞安新篇章”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
为瑞安工业振兴、产业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工业全域治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永宁大桥昨日合龙
瑞安日报 要闻 00001 工业全域治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本报评论员 2024-8-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