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
从“温饱”到“富裕”
新中国成立初期,瑞安人在“五九批示”的指引下,发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全国大生产,人均年工资从1952年的254元提升到1978年的542元,基本实现生活温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点燃全国“经商热潮”,瑞安人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下海创业、增收致富;2000年瑞安职工平均工资达10003元,小康社会初见雏形。步入新时代,在“共同富裕”的号召下,瑞安人携手并进再出发,2006年到2023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312元增长到45644元,增长4.49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052元增长到82476元,增长2.91倍;城乡收入倍差由2.53倍缩小至1.81倍,“共同富裕”渐行渐近。
居民消费
从“吃饱穿暖”到“价值实现”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也从“衣食住行”的必要消费到“精神享受”的扩展消费。从消费市场规模看,七十五年间居民消费量快速增长;1949年瑞安市社会商品零售额仅584万元,1979年零售市场规模跨上亿元台阶,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亿元,到了2023年瑞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2.2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1.44倍,年均增长10.18%。
从消费结构看,居民消费从必要消费向衍生消费过渡。瑞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8年的69.30下降到2022年的28.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8年的49.75下降到2022年的33.10。从家庭资产看,家庭消费品从电视、冰箱、洗衣机“老三样”向汽车、电脑、手机“新三样”升级;2022年瑞安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66.9辆、101.4台、261.7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55.3辆、69.6台、246.4部。
居民文娱
从“单一”到“多元”
从上个世纪的影碟租赁店、露天电影到如今的数字电视、室内影院,七十五年来瑞安居民的生活娱乐方式从过去的“屈指可数”到现在的“琳琅满目”。建县之初,全县仅有2个合计单场可容纳观众1000人的电影(影剧)院,后瑞安文化事业一度陷入发展停滞期,又慢慢回归正轨。到了1983年瑞安县已有电影(影剧)院60个、电影放映队24个。
步入新世纪后,瑞安市实施“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目标,1997年至2012年间文化经费投入成倍提高,图书购置费从23万元增至216万元,戏曲经费投入从32.4万元增至140万元,市民的“文娱菜单”逐渐丰富。
当下,瑞安正向着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2020至2022年瑞安文化产业增加值由50.90亿元增加至68.45亿元,年均增长15.9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
居民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招生方面,2023年瑞安市小学阶段共招生17965人、普通高中招生21201人,分别是1952年的2.04倍和42.83倍;小学生在校人数9592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教师方面,2023年瑞安市小学专任教师461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78人,分别是1970年的1.95倍和16.95倍,师资力量显著提升。
受教育程度方面,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0.46%,比2000年(下同)提高8.74个百分点;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2.90%,提高5.35个百分点;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30.64%,下降2.25个百分点;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23.67%,下降15.79个百分点,整体受教育水平正逐步向高等教育层次提升。
居民医疗
从“进城看”到“就地看”
在过去,瑞安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进城看病”成为当时大多数瑞安人的选择,市人民医院“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的场景至今仍留存在老一代瑞安人的脑海中,而如今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让瑞安人体验到了“就地看病”的便捷。
2023年瑞安市共有卫生机构968个,比1987年撤县建市多了849个;床位数从1262张增至5405张,增长3.28倍;卫生技术人员从2411人增至11482人,增长3.76倍。
■通讯员 薛敏 记者 黄丽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年来,瑞安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瑞安人的生活也在方方面面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均年工资从1952年254元增至现在数万元,从物资匮乏到2022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66.9辆、101.4台、261.7部……一组组数字,生动展现瑞安75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瑞安大地沧桑巨变。